關於B肝表面抗原抗體的問題是多數B肝戰友,尤其是為人父母的B肝戰友所關心的。眾所周知,B肝表面抗原抗體是一種保護性抗體,新生兒通過注射B肝疫苗產生保護性抗體。很多B肝戰友當了寶爸寶媽之後就會很擔心自己的小孩再因自己感染上B肝,因此就會很擔心孩子的抗體低了,擔心保護作用消失了。經常有B肝患者詢問小編,孩子的抗體降到100 mIU/ml以下啦,用不用再次打B肝疫苗來加強一下抗體?
關於這些問題,我國2015版的慢性B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是這麼建議的:產生B肝表面抗原抗體保護作用可至少存在12年,
一般人群不用監測或者補種;如果是
高危人群,抗體小於10 mIU/ml時就要再次接種疫苗加強保護。那B肝媽媽可能說了,我家孩子算高危人群啊?天天和攜帶者在一起。注意,這裡的高危人群指的是接受血液製品、器官移植、經常接觸血液的醫務人員或者靜脈吸毒者,您的孩子並不算是高危人群。雖然經過反覆的解釋,但是小編知道很多家長仍是不放心:你說不用監測就不用監測,不用補打疫苗就不用補打疫苗,我心裡還是沒譜啊。放心,這可不是小編信口開河,是有研究證明過的。2016年《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Diseases》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就是關於B肝表面抗原抗體消失後人體還能不能對HBV免疫的問題。在文章發表之前,關於表面抗原抗體消失後是否還長期存在對人體保護作用這個問題是不確定的。研究者們招募了1981年注射B肝疫苗的一組患者,這些患者自注射疫苗後就定期進行隨訪。他們對這些患者進行血中抗-HBs和microRNA-155的監測,並通過酶聯免疫斑點法和流式細胞儀評估HBV特異性T細胞的免疫反應。
接種疫苗後32年的患者根據抗-HBs是否大於10 IU/ml分為兩組,組1為抗-HBs≥10mIU/ml,共13例,組2為抗-HBs<10 mIU/ml,共31例。結果顯示,所有上述的44例患者,
無論抗-HBs是多少,HBV表面抗原特異性T細胞產生的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0或白細胞介素6均呈陽性。自然殺傷性T細胞的頻率與抗-hbs水平相關(p=.008)。
有患者可能在期間感染過HBV,但沒有一例患者出現HBV感染的情況。小編來解釋一下上述的結果中「HBV表面抗原特異性T細胞產生的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0或白細胞介素6均呈陽性」的意思。
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0或白細胞介素6都是機體用來對抗病毒的細胞因子。說明,無論是否有抗體,抗體水平如何,
機體都存在著這些「好」細胞因子幫助我們對抗病毒。因此可以說,至少在接種B肝疫苗後32年內,機體對B肝病毒的細胞免疫仍然存在,可以保護機體對抗HBV。家長們大可以放心,
不必擔心日常接觸傳染給已經有抗體的小孩,也不要再帶孩子挨沒必要的針了。參考文獻:ALongitudinal Hepatitis B Vaccine Cohort Demonstrates Long-lasting Hepatitis BVirus (HBV) Cellular Immunity Despite Loss of Antibody Against HBV SurfaceAntigen
作者:柳🐑
掃碼入群,和全國戰友談天說地,還有醫學生為你定期解讀檢查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