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吃潤餅 它的來歷你知道嗎?

2021-02-08 愛石獅

 清明期間,石獅人素有吃潤餅的習俗。這不,距離清明節還有幾天的時間,位於我市糖房街的潤餅店生意已經紅火了起來。 


  擁擠的老街,沒有吆喝聲,但是位於糖房街的這家百年潤餅攤前人頭攢動,多名員工有條不紊地忙活著。排隊等著買潤餅皮的市民告訴記者,清明節吃潤餅,是石獅人的一種習慣,大多數人都會提前好幾天就開始購買。

  【同期聲】市民:現在是還沒到清明節,現在是因為想吃所以來買,正日還要一個星期。

  【同期聲】市民:買了海苔,潤餅皮,花生佬,還有一些菜,丸子等等。清明節的時候都要吃,就是一個習俗,要吃潤餅,這攤的潤餅皮比較好吃,我們就來買。 

  該潤餅攤的攤主告訴記者,一般清明節前10天就有市民開始排隊,每天可以賣出200多斤的潤餅皮,清明節當天更是高峰期,一天能賣到300多斤,到時候他們將會忙得不可開交。


  【同期聲】潤餅攤攤主 王雅興:到那兩天才會加班,通宵都要做。我們賣都來不及,每天都一直在排隊,賣到完。

所以想要吃到好吃的潤餅,大家可要做好排長隊的心理準備啊!


潤餅的來歷

  「潤餅」又叫「薄餅」,原是閩南的小吃,盛行於泉州後來流傳到臺灣地區,泉州人以及閩南人每逢「過年」、「清明節」等,便有吃薄餅習俗。餅皮薄而柔嫩,包裹鮮美可口的餡料來吃,鮮嫩香甜!其特點:嫩脆甜潤,醇香多味。別有一番風味。


  由於包潤餅的過程一般由家庭成員一起完成因此特別有利於親情及民俗的交流。主要原料有春筍絲、胡蘿蔔絲、豆乾、海蠣煎、韭黃、綠豆芽、香菇、酥海苔、豬肉腿、蝦仁、蛋皮絲等食材切成細絲、炒香後再放點海苔、芫荽、花生酥,然後用薄如蟬翼的熟麵皮把各種菜餚製成的餡料包捲成枕頭狀食用,吃起來酸、甜、辣、鹹、鮮…百味俱全,營養豐富。

  
   相傳它的由來,與明朝名臣的蔡復一有關。

   蔡復一(西元1577~1625年),字敬夫,號元履,金門人,後移居廈門,是一位不可貌相的傳奇人物,獨眼、麻子臉、手瘸腳跛、彎腰駝背,卻官拜兵部右侍郎,總督貴州、雲南、湖廣軍務,兼貴州巡撫,賜上方寶劍,節制五省。但徵討西苗叛亂時,壯志未酬,天啟五年(1625年)病死軍中,得年49歲,獲贈兵部尚書,賜諡「清憲」,著有《駢語》、《毛詩評》、《遯庵文集》、《督黔疏草》。

   蔡復一總督雲貴湖廣軍務時,節制五省,整日忙於公務,批閱公文而無暇吃飯。蔡夫人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就想出個法子,將魚、蝦、豬肉、香菇、冬筍、胡蘿蔔、豆乾等食材,切絲後炒香成餡料,再用麵粉製成薄餅皮包卷餡料成圓筒狀,每到用餐時,她就捧著「薄餅」餵食丈夫,這樣飯也吃了,也不影響丈夫辦公,真是方便又可口。

   後來薄餅就在閩南地區流傳,成為當地的家常小吃,餡料也多樣化,想吃什麼就炒什麼。尤其過年或清明節時,一家人圍著餐桌,用薄餅皮包卷各種餡料,想吃什麼就挾什麼,有說有笑,全家幸福美滿。


來源:《石獅新聞》欄目

微信編輯:佩君


有些人或許覺得潤餅沒那麼好吃。其實,關鍵的不是好吃,吃的是小時候的記憶。一個人小時候吃過的味道,會隨著時間留在他的味蕾記憶中。潤餅是傳承,是記憶,還是更多。。。。。。

相關焦點

  • 【打開送你一株無花果樹苗】清明除了祭祖還要植樹,你知道嗎?
    秘制無花果豉油鵝獨特的無花果香味擔保你拜山後,依然美味!在童年,你參與過植樹嗎?如果沒有!那你感覺遺憾嗎?帶上孩子一起參與親子植樹吧!清明時節除了祭祖還可以踏青、蹴鞠、放風箏、植樹、野炊..領取時間及地點22017年3月13~15日,開平祥龍中路24號,快樂無花果農場(店鋪)(數量不限,收取6元運費)溫馨提示為了方便農場準備無花果樹苗,避免領取不到請添加快樂店長微信預約微信號:18929085666(3月10日23時截止預約)樹苗當年就能掛果了想吃到親手種植的無花果
  • 清明期間,能去南山陵園掃墓嗎?權威回應來了
    (相關報導:剛剛,杭州發布通告:清明現場祭掃需預約,每個墓位限約3人)那麼,今年的清明掃墓能去南山陵園現場祭掃嗎?如果不去陵園又有哪些祭奠方式可以選擇?怎麼預約、怎麼進行網絡祭掃?我們專門詢問了南山陵園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問題一:清明期間能到南山陵園現場祭掃嗎?
  • 造謠一時爽,全家火葬場 你知道這句話的來歷嗎?
    造謠一時爽,全家火葬場 你知道這句話的來歷嗎?
  • 原來這些才是廈門人清明祭掃的「標配」,你都買齊了嗎
    走進八市的一條分岔路中,李阿姨停在了一家春卷皮的攤位前面,一邊買上十幾張春卷皮,李阿姨一邊解釋了其中的秘密,「明天要去掃墓啦,掃完墓大伙兒一定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這是廈門人的清明習俗。」  隨著清明節的到來,不少廈門人都直奔八市採購清明必備祭掃小食,在八市經營亞敏春卷皮的老闆邱先生說,「春卷皮銷量多了五六十斤。」
  • 親,你知道1212的來歷嗎?
    ☝ 1212親親節親,你知道淘寶雙12的由來麼 ????
  • 去歐洲老得辦申根籤證,你知道「申根」的來歷嗎?
    去歐洲旅行辦籤證時,經常看到一個很熟悉的詞「申根籤證」,那麼問題來了,這申根到底是啥意思,有什麼來歷,今天聊聊這個申根。
  • 普寧人的老故事:你知道「烏豆鳥」的來歷嗎?
    傳說從前有一個可憐的孩子,從小就死了母親,後來父親娶了繼母。他們各自抓籃裡的烏豆吃。小哥哥吃得津津有味,可弟弟把烏豆塞到嘴裡,嚼也嚼不爛,吞也吞不下。弟弟覺得哥哥的烏豆好吃,就把自己的籃子和哥哥的籃子對換了。弟弟還邊吃邊埋怨母親:「媽偏心眼,盡給哥哥好吃的烏豆!」吃過了烏豆,兄弟倆就一人一壟種起來。種完了,便一同守在那裡,等烏豆發芽。
  • 舌尖上的「清明菜」,你開吃了嗎~~
    清明前後,永州各地的清明粑開始紛紛出爐,品種也會隨餡心的不同而紛繁蕪雜,口味和形狀也多種多樣,各地的做法也截然不同。「您摘的是什麼菜?這個是棉菜,我們這邊也叫清明菜,清明節摘這個棉菜回來做粑粑,為的是紀念老祖宗。」春日的陽光普照大地,零陵區珠山鎮田心村村民賓軍鳳的果園裡熱鬧非凡,附近的村民們相約來到她的果園裡「尋寶」。
  • 土博有個世界村,它的由來,你知道嗎?
    傳說不知是哪個年代了,一天夜晚,村裡突然有一頭牛被盜走了,被偷牛的人家哭天喊地,村裡的人到處去找也找不到。從那以後,牛再也不被偷了,遠近的村民都有知道這個村有個足智多謀、本事大的老人,他的名聲越傳越遠,傳遍天下,聞名世界,遠近的群眾就把這位老人叫做「佬些該」(壯語,意思是世界老人),把這個村叫做「板些該」(壯語,意思是世界村)。
  • 《偽裝者》明臺結局死了嗎?和程錦雲結婚了嗎?揭秘偽裝者明臺身份來歷
  • 膠鞋踩出來的麻餈,你還敢吃嗎?
    清明將近,超市裡、路邊小攤隨處都可以看見青團和麻餈的身影。
  • 人造的,你知道嗎?
    毛蛋的來歷據說,民間吃毛蛋的習俗和乾隆皇帝有關。乾隆皇帝下江南來到蘭溪一帶和隨從走散了,他一個人走得又餓又乏,路旁一個農家歇腳討東西充飢。農婦家貧得沒別的東西,就把雞窩裡正在孵的幾個雞蛋拿出來煮給他吃了。沒想到,乾隆越吃越覺好吃,吃後力氣大增。因孵雞蛋裡的雛雞已經成形或半成形,古人又把雞稱為鳳凰,故而乾隆賜名「鳳凰蛋」。毛蛋有假的 ,人造的,你信嗎?
  • 藏在雲浮大山中的蕨粉,你吃過了嗎?
    你去過嗎? 探訪大金山上的大臺村..雲浮很多人都用它們浸酒,難怪身體那麼好!.雲浮這裡竟然有條無人村,荒涼又恐怖,你敢去嗎?!.清明,雲浮有人行山遇到這種東西,讓人頭皮發麻!雲樓---雲浮市區旁邊掛在天邊的村落!..震驚!樹寄生當茶喝,居然有如此功效!!...
  • 提醒丨變紅的甘蔗千萬別吃 因為它比毒蛇還毒!
    >甘蔗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解渴食物,可你知道嗎?如果吃紅心變質甘蔗,嚴重則可致人死亡!尤其是清明前後氣溫升高,甘蔗更易黴變,民間於是有「清明蔗,毒過蛇」之說。吃黴變甘蔗中毒事件每年都發生。深圳一男童吃甘蔗導致無法自主呼吸,喪失神經反射,醫生判斷很可能因甘蔗變質所致!據悉,吃了黴變的甘蔗,一般在2—8小時後就有症狀出現。
  • 天天喊著要吃雞的,你知道吃雞的起源嗎?
    社交媒體上也掀起了一股吃雞的風潮,林更新、陳赫等明星也都加入了吃雞的陣營中來。但天天喊著吃雞的我們,真的知道「雞」的來源嗎?「吃雞」的範圍很寬泛「吃雞」其實在很多遊戲中都有應用,比如《DayZ》,地圖比較大,玩家必須避開殭屍或和殭屍作戰來求取生存,同時還要注意和你一樣倖存下來的人類。
  • 木鬥廟的來歷
    【鄉梓人文】關注鄉土大小事是你、我休閒的好夥伴,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 【覺知:感覺它,知道它】建立與事物新的、健康的關係
    有人不明白「覺知」這個詞,什麼是覺知?簡單地說,覺就是感覺,知就是知道;覺知就是感覺它,知道它。感覺的意思是面對某種事物,不逃避它,進入它,和它在一起;知道它的意思是,不離開那個事物,不涉入那個事物,不染著那個事物。這種既面對某種事物,進入某種事物,又不離開那種事物,不和那事物糾纏混合在一起,這種心對事物不離不即的意識清明狀態,稱作覺知。
  • 教師節來歷及習俗,你知道嗎?
    想要知道的朋友,就快隨小編一起來瞧瞧吧。  教師節由來:  尊師重教是中國的傳統,早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就提出「弟子事師,敬同於父」。教師節,旨在肯定教師為教育事業所做的貢獻。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建立教師節的議案,會議決定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
  • 清明小長假,棲霞這裡太熱鬧了,快來瞧瞧!
    都說清明時節雨紛紛,今年的清明假期卻是豔陽高照。正值春暖花開的好時節,這麼好的天氣,再加上三天的假期,不出門真是可惜了。今年的莊園緊扣「清明」主題,讓成年遊客在鳥語花香中勾起童年記憶,讓未成年遊客在父母陪伴中了解當地民俗。一進景區便看到了遊客排隊免費領「餑餑雞」,年齡稍大些的成年人都知道「餑餑雞」又稱「嘎達燕」,是以燕子為原型用麵團製作而成的一種麵食,民間流傳清明節時吃了這種「餑餑雞」就可以祛病消災,保身體健康,是家人對孩子的一種祈福。牟氏莊園發放的「餑餑雞」惟妙惟肖,遊客領到後愛不釋手。
  • 【節氣】 2015年冬至即將來臨,你「做冬至」了嗎?
    樅陽人將「做冬至」與「做清明」一樣隆重對待,素有「清明冬至」並提的說法。每到冬至前夕,無論再忙再遠,都要想方設法回老家「做冬至」。備上祭品,在先人墳頭燒紙、燃鞭、叩拜,結束後,大家族都要在一起聚餐,把灑話桑麻。這麼重視「做冬至」,可提到冬至到底是咋一回事,估計也沒多少人能答上來,2015冬至馬上就要來臨,讓我們一起聊聊冬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