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期間,石獅人素有吃潤餅的習俗。這不,距離清明節還有幾天的時間,位於我市糖房街的潤餅店生意已經紅火了起來。
擁擠的老街,沒有吆喝聲,但是位於糖房街的這家百年潤餅攤前人頭攢動,多名員工有條不紊地忙活著。排隊等著買潤餅皮的市民告訴記者,清明節吃潤餅,是石獅人的一種習慣,大多數人都會提前好幾天就開始購買。
【同期聲】市民:現在是還沒到清明節,現在是因為想吃所以來買,正日還要一個星期。
【同期聲】市民:買了海苔,潤餅皮,花生佬,還有一些菜,丸子等等。清明節的時候都要吃,就是一個習俗,要吃潤餅,這攤的潤餅皮比較好吃,我們就來買。
該潤餅攤的攤主告訴記者,一般清明節前10天就有市民開始排隊,每天可以賣出200多斤的潤餅皮,清明節當天更是高峰期,一天能賣到300多斤,到時候他們將會忙得不可開交。
【同期聲】潤餅攤攤主 王雅興:到那兩天才會加班,通宵都要做。我們賣都來不及,每天都一直在排隊,賣到完。
所以想要吃到好吃的潤餅,大家可要做好排長隊的心理準備啊!
「潤餅」又叫「薄餅」,原是閩南的小吃,盛行於泉州後來流傳到臺灣地區,泉州人以及閩南人每逢「過年」、「清明節」等,便有吃薄餅習俗。餅皮薄而柔嫩,包裹鮮美可口的餡料來吃,鮮嫩香甜!其特點:嫩脆甜潤,醇香多味。別有一番風味。
由於包潤餅的過程一般由家庭成員一起完成因此特別有利於親情及民俗的交流。主要原料有春筍絲、胡蘿蔔絲、豆乾、海蠣煎、韭黃、綠豆芽、香菇、酥海苔、豬肉腿、蝦仁、蛋皮絲等食材切成細絲、炒香後再放點海苔、芫荽、花生酥,然後用薄如蟬翼的熟麵皮把各種菜餚製成的餡料包捲成枕頭狀食用,吃起來酸、甜、辣、鹹、鮮…百味俱全,營養豐富。
相傳它的由來,與明朝名臣的蔡復一有關。
蔡復一(西元1577~1625年),字敬夫,號元履,金門人,後移居廈門,是一位不可貌相的傳奇人物,獨眼、麻子臉、手瘸腳跛、彎腰駝背,卻官拜兵部右侍郎,總督貴州、雲南、湖廣軍務,兼貴州巡撫,賜上方寶劍,節制五省。但徵討西苗叛亂時,壯志未酬,天啟五年(1625年)病死軍中,得年49歲,獲贈兵部尚書,賜諡「清憲」,著有《駢語》、《毛詩評》、《遯庵文集》、《督黔疏草》。
蔡復一總督雲貴湖廣軍務時,節制五省,整日忙於公務,批閱公文而無暇吃飯。蔡夫人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就想出個法子,將魚、蝦、豬肉、香菇、冬筍、胡蘿蔔、豆乾等食材,切絲後炒香成餡料,再用麵粉製成薄餅皮包卷餡料成圓筒狀,每到用餐時,她就捧著「薄餅」餵食丈夫,這樣飯也吃了,也不影響丈夫辦公,真是方便又可口。
後來薄餅就在閩南地區流傳,成為當地的家常小吃,餡料也多樣化,想吃什麼就炒什麼。尤其過年或清明節時,一家人圍著餐桌,用薄餅皮包卷各種餡料,想吃什麼就挾什麼,有說有笑,全家幸福美滿。
來源:《石獅新聞》欄目
微信編輯:佩君
有些人或許覺得潤餅沒那麼好吃。其實,關鍵的不是好吃,吃的是小時候的記憶。一個人小時候吃過的味道,會隨著時間留在他的味蕾記憶中。潤餅是傳承,是記憶,還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