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梓人文】
關注鄉土大小事
是你、我休閒的好夥伴,
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前言
顧不上疲勞和飢餓,我們一路趕拍照片,不知不覺來到了木鬥廟村,詢問了一家老嫂子廟址在什麼地方?她主動帶我們去了那裡,只見河岸上一處平地樹木雜草叢生,.隱約現出一堵土牆,走近一看,廟屋已經倒塌,只剩一個木架,廟內廟外均長滿了不知名的草木,但廟門口的照牆依舊牢固並露出瓦頭,牆上依稀可辨幾個用土紅寫的大字:」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中國共產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
據同我們一起去的胡花根老人口述:我曾在木鬥廟學校開蒙讀書,最早的老師是胡塘裡的鄧老師,但名字記不清了,然後有龔開哲、龔繼筠、龔元忠、羅翠仙、蔣先鋒,廖紹群等老師在這裡教過書,這裡曾經培養出很多優秀人才分布到祖國各部門工作。」
木鬥廟的來歷
據帶路的老嫂子說;百多年前村裡的一位老人在河邊做事,看見河面上漂浮著一尊木菩薩,他趕緊下河把它撿回來,然後和村上老人們商量找個地方安置它,於是在這河岸上修建了這座廟宇,命名為《木鬥廟》。木菩薩被安置在廟裡,並有廟主專門供奉香火,藉以保佑一方平方。
解放初期的農村沒有學校,只好以廟宇代為學校供小孩讀書,聽杉木灘的龔繼榮先生說他也在這個廟裡開蒙讀書的,如今六、七十歲的老人都知道這段歷史。
望著這瓦墜樑頹、滿目荒涼的木鬥廟舊址,不禁心潮起伏思緒萬千!昔日的師生們在這樣簡陋的廟宇裡教書、學習,而且能造就出很多優秀人才,不由得我們又對這座廟宇肅然起敬!胡花根先生說;希望政府和民政部門重視,斥資重修廟宇,以此報答它為國家所做的貢獻。
我們從早上六點五十齣發,返回家來已到下午三點半鐘了,一天的收穫不少,儘管辛苦但值得!因為我愛我的家鄉,愛祖國秀麗的河山,愛社會主義制度下日新月異的新農村!網友們,讓我們一起來讚美我們的家鄉吧!
廣告合作
發布廣告請聯繫:
微信:WS790366418
關注《鄉梓人文》裡面有更多內容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鄉梓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