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食品:多為動物性食品,在牛乳及肉類中生存時間較長,在含有10%~15%食鹽的醃肉中能生存2~3月。
抵抗力:對外界的抵抗力較強,在水中能存活2~3周,糞便中能存活1~2月,對熱耐受力較差,溼熱65 ℃經15~20分鐘或70 ℃經5分鐘即被殺死,加熱至100 ℃立即死亡。
好發季節:夏秋季,7~9月常發,但全年可發生。
大腸埃希菌屬俗稱大腸桿菌,在自然界中存活力較強,是腸道正常菌群,僅有少數菌株能直接引起腸道感染,這些菌株又稱為致瀉性大腸埃氏菌。
常見原因食品:牛奶、家禽、牛羊肉類製品 。
好發季節:夏秋季。
原因食品:受汙染的海產品或醃菜、涼拌菜等鹽漬食品。
抵抗力:抵抗力較弱,56 ℃經5分鐘或90 ℃經1分鐘即可被殺死;對酸敏感,在1%食醋中5分鐘即死亡,在自然界淡水中生存不超過2天,在海水中則能存活近50天。
好發季節:夏秋季與海產品上市旺季。
原因食品:主要為肉製品、剩米飯、糯米糕、燻魚、奶及奶製品、含奶冷食等。
汙染來源:葡萄球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如空氣、土壤及各類物品。
中毒機制:活菌不中毒,腸毒素作用於迷走神經的內臟分枝,而致嘔吐,作用於腸道使水分的分泌與吸收失去平衡而致腹瀉。
肉毒梭狀芽胞桿菌生長繁殖產生肉毒毒素,是肉毒中毒的致病因素,具有強烈的神經毒性,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強的急性毒物。
汙染來源:土壤、食品、飼料、人畜糞便。
食物未經徹底消毒,並存放在缺氧環境中,殘留芽胞能迅速繁殖並產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是細菌性食物中毒中最嚴重的一種。
原因食品:火腿、香腸、罐頭食品,以及家庭自製的發酵食品,豆漿、面醬、臭豆腐等。
原因食品:米飯、奶類、肉類、蔬菜、點心、調味品和涼菜等。
產毒物質——腸毒素。
嘔吐型腸毒素:耐熱,我國多見,主要原因食品為米飯。
腹瀉型腸毒素:不耐熱,歐美常見,主要原因食品為蛋白性食品及果汁。
我國發現的一個新的食物中毒菌。
原因食品:發酵玉米面、變質銀耳。
中毒物質:米酵菌酸,耐熱,毒素通過消化道黏膜吸收,經血液散布全身。米酵菌酸目前尚無特效解毒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