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我們
如果沒有實質性的債務減免,許多發展中國家由於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破壞而正經歷著日益嚴重的外債危機,他們將面臨利用自然資本短期支付債務的壓力。這種情況可能會迫使這些國家擱置環保及應對氣候變化的雄心。
Andrew Simmons和同事在本期Science的Policy Forum文章中寫道,中國現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雙邊關係中的債權國,為了保護環境並減少全球債務,中國或可實施「以保護自然來償債」和「以改善氣候來償債」等交換手法。
利用債務纏身國家的有關氣候和生物多樣性威脅數據,Simmons和同事分析了中國用減輕債務負擔以換取債務國對緩解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做出承諾的機會。
他們報告稱,在承受中國債務壓力最大的幾個國家中,他們在以保護自然和以改善氣候來償債方面都顯示了巨大希望;這些國家包括安哥拉、柬埔寨、緬甸和索羅門群島。
這些國家在氣候和生物多樣性同時受到威脅的評估中得分最高,他們以上述方式償還債務的機會也最大。對於像塞內加爾、蘇丹和辛巴威這樣的國家,其碳排放和氣候容易惡化的弱點明顯,因此可以優先考慮實施以改善氣候作為償還債務的交換方式。
與此同時,以保護自然換取償債的交易會對斐濟和多哥等較小國家帶來更大希望,因為這些國家的碳排放量雖然較小,但其有著受威脅集中度最高的某些物種,而對其所剩下的完整棲息格局的現有保護力度卻很小。
作者說:「由於中國定於2021年主辦《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締約方大會(COP),中國在推進債務互換機制方面的機會很多,並能在2020年後的保護中成為表率。」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訪問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