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確實有些很深的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方方面面上。
有生活方面的細小差異,比如交通方面,臺灣的公交車招手才會停車,下車前要按下車鈴才能下車。而我們的公交車是每一站臺都停的。
垃圾分類方面,臺灣的垃圾分類十分詳細,大概有十幾種分類,細微到專門分出塑料和塑膠,也會專門分出玻璃和電池這些小類別。
超市購物方面,在臺灣超市買東西,塑膠袋一個大概要一塊多人民幣,所以很多市民基本都有自己帶購物袋的習慣,除此之外,超市會提供免費的打包紙盒和膠帶,如果忘記帶購物袋可以用超級的紙盒打包帶走。
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方面,臺灣的泡麵裡面沒有裝一次性使用的叉子。平時出去買飯,一次性的筷子要收費,大概也是一雙一塊多人民幣。所以這邊的很多同學都是自備環保餐具,隨身放在包包裡以防不時之需。
交通工具的乘坐方面,乘坐步梯,統一都站在右邊,左邊留給有時間需要的人快速通行。地鐵裡面不能吃東西和喝水。地鐵裡面的博愛座一定是留給有需要的人,否則就是站著也不會坐。
購物方式上,臺灣電子商務不是特別發達,還是多去實體店購物,購物也多用現金。我覺得一部和滿大街的便利店,電子支付並不流行有關係。
還有文化和思想政治上的差異。臺灣的這一代學生生長在去中國化教育背景下,有很多同學對中國大陸有一定的誤解。但是有些到過大陸,對大陸有一定了解的人對大陸會更加客觀友好。事實上,我有一部分臺灣朋友想來大陸交換和求職。我覺得這是增進兩岸理解和認同的好渠道。不過一般我們在臺灣不會和當地同學談太多的政治,各自接受的教育不同,很難達成共識。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更好理解。
總之,臺灣留給我的印象是秩序井然、溫和友好、注重環保、富有人文色彩。但是臺灣留給我的另外一個很深的印象就是臺灣的邊緣化。
臺灣留學生相對較少,其中來自日本、韓國和馬來西亞的華僑居多。講到這裡,我不得不談自己曾經在課堂上遇到的事情。老師問一個韓國同學,為什麼選擇來臺灣而不是中國大陸。韓國同學說,學習中文在韓國找工作會很有競爭力,但是她對中國大陸怕怕的,而且覺得中國大陸環境不是很好,所以就去了臺灣……當時我的內心真的很不舒服……這個韓國學生可能也道出了日本學生的心聲。現在想想,希望我們國家以後能更加的強大,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強大,文化以及其它方面的軟實力也一定要強大起來。
其實臺灣的經濟還是嚴重依賴中國大陸的,雖然臺灣政府推行的政策是新南向,要減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但是事實是,大陸遊客的消費力和龐大的人數,以及相同的語言和地緣政治,可以帶給臺灣更好的發展。我們去臺灣花蓮旅行的時候,在花蓮的夜市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這裡的每一家攤位幾乎都有馬英九的籤名。我一個臺灣朋友告訴我,因為蔡英文上臺之後,陸客數量大減,為了吸引陸客前來,臺灣的商家開始把馬英九的名字掛出來。
再談到臺灣的邊緣化。在臺北,生活節奏很慢,經濟發展缺少一定的活力,能感覺到它的國際程度遠遠不如北京上海(但是它在環保,秩序和人文上面是有自己的優勢的)。有一些歐美的交換生,來臺灣之前都不知道有臺灣這個地方,他們來是因為大陸的中文考試太難了,臺灣的語言要求會寬鬆一點(但是這也是一部分歐美交換生的想法,並非全部)。以臺灣大學的國際排名為例,臺灣大學是臺灣最好的大學,但是它的國際排名逐年下滑,這和臺灣地區這裡面的政治經濟有非常密切的聯繫。所以,從現實考慮,臺灣只有和大陸搞好關係,它的前景才會更明朗。
以上就是這次出行的一些簡單的感悟了。總之,在臺灣的交換生活還是很愉快的,希望兩岸關係能發展的越來越好,以後有機會,還要去臺灣玩一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