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大坦沙唯一一位居家養老服務員,
獨自堅守崗位6年,
視服務對象為家人,
待服務對象為朋友,
她主動給自己增加服務時間,為的是多陪陪老人,
她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銘記在心,
從實際出發服務每一位老人。
她就是李玉虹。
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老年人口規模持續擴大,「居家養老」這個概念逐漸普及並被越來越廣泛地接受,居家養老服務員也因應需求而生。李玉虹就是橋中街唯一一位居家養老服務員。
她是社區老人的「及時雨」,在需要的時候就會出現;她不僅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上的簡單照料和醫療服務,更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關懷;她耐心傾聽老人內心深處的想法,從實際出發服務每一位老人……
跟李玉虹熟悉的人都習慣叫她「李姐」。
李姐負責服務的老人一共有六位,她會用日曆本記下每天和老人約定探訪的時間,從2011年起,她就接下了承擔橋中街所有居家養老服務的擔子,六位老人其中有三位在坦尾,一位在江悅社區,兩位在長安社區。
李姐的工作內容主要有八項,包括陪老人聊天、提醒老人吃藥、個人和家居清潔、陪同就醫、代購物、送配餐和電話訪問等。六年工作,她早已熟悉了每一位老人的需求,哪位老人想多陪著聊聊天,哪位老人想搞搞衛生清潔一下她都一清二楚。
李姐為陳姨處理剛剛買回來的菜心
家住東海社區的李姨和長安社區的陳姨行動不便、年事已高,李姐每天都要上門去送菜。李姨身有殘疾要靠輪椅才能行動,91歲的陳姨則是腿腳不便下樓,李姐就每天買好菜送到兩位老人的家中。
由於頤和社區的菜市場價格偏高,李姐還常常去價格便宜一點的河沙菜市場。她告訴島主,陳姨以前曾去住過老人院,飲食不習慣又搬了回來,她平時喜歡吃生菜、荷蘭豆還有魚腩和容易燉爛的菜。
居家養老工作對老人服務的時間是有規定的,李姐負責的老人每月服務時間最長的就是陳姨,每月19小時,還有三位是14小時,兩位10小時。但李玉虹覺得,對於她們來說就算是19小時也遠遠不夠,所以李姐經常會主動延長服務時間,多幫老人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儘量能多做就多做。
做居家養老工作這麼多年,李姐說自己也常常感慨,每次看到老人病痛她自己也很心疼,但自己也無能為力,她說在這六位服務對象中自己「最偏心」的就是91歲的陳姨,陳姨不僅自己獨居腿腳不好還伴有內風溼,孫子工作太忙,經常一個月或兩個月才來看望一次。每次,她能多陪就多陪陪陳姨,陪她聊聊天,有時候周末也會帶上母親去看望陳姨。
李姐說,這份工作獻出去的是滿滿的誠意,收回來的是濃濃的真情,每次去老人家探望,臨走前老人們總是連聲道謝。
頤和社區居委會黃主任這樣評價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居家養老服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居家養老服務員也是一個非常值得崇敬的崗位。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能住進老人院,也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被照顧,有了居家養老服務和居家養老服務員之後這個問題就變得很好解決了。每一位居家養老服務員雖然看起來做的事情並不多,在別人眼中,無非就是陪老人聊聊天,但這對老人來說,這些最普通的事情,反而帶給他們的是最溫暖的關懷。每一次傾心地訴說,每一句關心的話語,每一次上門的慰問帶去的都是快樂和陪伴。
在島主看來,
居家養老服務員的工作,
雖瑣碎卻重要,
看似簡單普通的事,
卻往往投注更多的心血。
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不會不甘不會抱怨,
這也許就是一個好人的「入選資格」。
【記者 大坦沙島主】
【編輯 嚴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