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的街道上現在堆滿了垃圾,這座擁有七處世界文化遺產的光明之城已經瀰漫了近一個月的惡臭。
城市的管理者們無能無力,因為位於加德滿都西南27公裡處的西斯多爾垃圾填埋場的容量如今趨於飽和,再也不能吸納大量固體廢棄物。
此外,過去幾周持續不斷的降雨使得通往這座垃圾場的道路泥濘不堪,垃圾車無法運載著廢棄物穿越軟泥抵達,市政工作人員也很難進行進一步處理。有超過100輛載運垃圾到垃圾填埋場的卡車正沉陷在滿是垃圾的道路上。
加德滿都谷地擁有尼泊爾最大最先進的城市群,是雪山之國王冠上的明珠,其中首都加德滿都是尼泊爾唯一的國際大都會,勒利德普爾(帕坦)是準國際大都會,巴德崗是歷史文化名城。這些城市每天大約產生500噸固體廢棄物,從2005年開始,城市垃圾被傾倒在西斯多爾垃圾填埋場的峽谷裡。
傾倒垃圾的協議理論上為期3年,結果卻持續了13年。於是,曾經秀美的峽谷早就變成了臭氣燻天的垃圾山。
龐大的垃圾山極大影響了附近的居民的健康,政府官員則樂觀地傾向於使用微薄的賠償金來解決問題。但是今年的形勢更糟,西斯多爾的悲劇已經蔓延到加德滿都主城區:各地的垃圾轉運站也超出了容納能力,成堆的垃圾四散在卡裡馬蒂、庫爾斯沃爾、特普雷斯沃爾等城市街道,一群群飢餓的流浪狗翻撿垃圾堆並四處散播廢棄物和臭氣。
近年來,加德滿都市政府曾經提出數個興建新的垃圾填埋場的計劃,但都無一例外的失敗了。如今,加德滿都市政府的高級官員們學會拒絕回答任何與垃圾有關的問題。
以前,由於雨季泥濘不堪的道路,尼泊爾被筆者叫作「泥巴兒」;四處瀰漫著灰塵與尾氣的加德滿都則被戲稱為「塵多霾都」。看來,尼泊爾朋友們還是不太滿足,想要將這片眾神之地賦予更多的含義——帕坦現用名勒利德普爾的意思是「美麗之城」,莫非要改名成「垃圾的普爾」?
經常會有國人詢問筆者,尼泊爾究竟是親中還是親印的?事實上,作為信仰、歷史、文化和血緣都相互交織的兩個兄弟國度,您很難把尼泊爾和印度兩者真正切割開來。
至少,尼泊爾對待垃圾的態度很「印度」。
聯 系 方 式
葉涼微信:nepaljourney
新浪微博:@葉涼N
佛學院志願者,聯合國南亞特殊貢獻獎得主,旅行作家兼國際領隊
服務於文化交流,定向援助,南亞深度遊開發
歡迎諸位親們投稿,投稿郵箱(coolleaf@icloud.com),會有小心意奉上。
註: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歡迎原作者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