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面前,沒有旁觀者
2013年10月10日,中國籤署《水俁公約》。
2016年4月2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受國務院委託,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作關於提請審議關於批准《關於汞的水俁公約》的議案的說明。公約要求締約國自2020年起,禁止生產及進出口含汞產品。
這份公約是在2013年10月10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主辦的「汞條約外交會議」上,由中國政府代表在日本熊本籤署。中國外,還有86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共同籤署了這一公約。
4月29日,國際公益環保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高級律師大衛·勒奈特(David Lennett)表示,近年來,國際社會為限制汞的排放與使用做出了積極努力。作為全球最大的汞生產國、消費國以及排放國,中國正式批准《水俁公約》,將有利於保護公眾健康,並對在全球範圍內限制汞汙染起到表率作用。
勒奈特認為,在正式批准《水俁公約》之後,中國的當務之急是落實限汞。這包括積極推動聚氯乙烯(PVC)材料的無汞生產,在2020年前逐步淘汰汞在體溫計和血壓計生產中的使用,以及逐漸淘汰含汞紐扣電池等。
汞是自然生成的元素,見於空氣、水和土壤中。世界衛生組織網站顯示,人類活動導致了環境中持續性汞排放,食物鏈中存在的汞及其對人類帶來的不利影響引人關注。「接觸汞,即使是少量汞,也可帶來嚴重的健康問題,對胎兒和幼兒的發育構成威脅。汞可能對神經、消化和免疫系統,以及肺、腎、皮膚和眼睛都產生毒副作用。」
公開資料顯示,20世紀中期發生在日本水俁的汞汙染事件是最早出現的由於工業廢水排放汙染造成的公害病。日本至少有5萬人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確認了2000多例「水俁病」。「水俁病」在1950年代達到高潮,重症病例出現腦損傷、癱瘓、語無倫次和譫妄。
水俁是日本的一座城市,20世紀中期曾發生嚴重的汞汙染事件。汞是一種重金屬,俗稱「水銀」,是一種有毒物質。2013年1月19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通過了旨在全球範圍內控制和減少汞排放的國際公約《水俁公約》,就具體限排範圍作出詳細規定,以減少汞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的損害。
一是對含汞類產品的限制。公約規定的2020年前禁止生產和進出口的含汞類產品有:電池,植入性醫療器械所使用的鈕扣電池除外;開關和繼電器;某些類型的螢光燈;肥皂和化妝品。2020年前應逐步淘汰某些非電子醫療設備,如溫度計、血壓計。與會代表還同意逐步減少汞合金牙齒填充物的使用。
關於工業排放,公約認為,小型金礦和燃煤電站是汞汙染的最大來源。各國應制定國家戰略,減少小型金礦的汞使用量,並在條約生效後三年內,減少甚至禁止這些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汞。公約還要求,控制各種大型燃煤電站鍋爐和工業鍋爐的汞排放,並加強對垃圾焚燒處理、水泥加工設施的管控。
另外,公約還針對高危人群的保護作出具體規定,如加強衛生保健專業人員的培訓,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更好地診斷與治療與汞危害相關的疾病。
內容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