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解讀丨城市廢水的連續臭氧處理:去除抗生素,耐藥性大腸桿菌和耐藥性基因及植物毒性

2021-03-02 抗生素與抗性基因

Keywords:Antibiotics Antibiotic resistance Phytotoxicity Ozonation Continuous mode

  This work evaluated the removal of a mixture of eight antibiotics (i.e. ampicillin (AMP), azithromycin (AZM), erythromycin (ERY), clarithromycin (CLA), ofloxacin (OFL), sulfamethoxazole (SMX), trimethoprim (TMP) and tetracycline (TC)) from urban wastewater, by ozonation operated in continuous mode at different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s (HRTs) (i.e. 10, 20, 40 and 60 min) and specific ozone doses (i.e. 0.125, 0.25, 0.50 and 0.75 gO3gDOC-1). As expected, the efficiency of ozonation was highly ozone dose- and contact time-dependent. The removal of the parent compounds of the selected antibiotics to levels below their detection limits was achieved with HRT of 40 min and specific ozone dose of 0.125 gO3gDOC-1. The effect of ozonation was also investigated at a microbiological and genomic level, by study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cess with respect to the inactiv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antibiotic-resistant E. coli, a s well as to the reduction of the abundance of selected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 The inactivation of total cultivable E. coli was achieved 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f HRT 40 min and 0.25 gO3 gDOC-1, at which all antibiotic compounds were already degraded. The regrowth examinations revealed that higher ozone concentrations were required for the permanent inactivation of E. coli below the Limit of QuantificationAlso, the abundance of the examined ARGs (intl1, aadA1, dfrA1, qacE△1 and sul1) was found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HRT and ozone dose.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mildest operating parameters were able to eliminate the parent compounds of the tested antibiotics in wastewater effluents, it was clearly demonstrated in this study that higher ozone doses were required in order to confer permanent damage and/or death and prevent potential post-treatment re-growth of both total bacteria and ARB, and to reduce the abundance of ARGs below the LOQ. Interestingly, the mineralization of wastewater, in terms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removal, wa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low even when the higher ozone doses were applied, leading to an increased phytotoxicity towards various plant speci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learly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properly optimising the ozonation process (e.g. specific ozone dose and contact time)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both the bacterial species and associated ARGs, as well as the wastewate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e.g. DOC), in order to mitigate the spread of ARB&ARGs, as well as to reduce the potential phytotoxicity.

本文研究了在不同水力停留時間(HRT)(即10、20、40和60min)下的連續臭氧操作對城市汙水中8種抗生素(氨苄青黴素、阿奇黴素、紅黴素、克拉黴素、氧氟沙星、磺胺甲惡唑、甲氧苄啶和四環素)的去除效果。

正如預期的那樣,臭氧氧化的效率高度依賴於臭氧劑量和接觸時間。在水力停留時間為40min,比臭氧投加量為0.125 gO3gDOC-1的條件下,可將選定抗生素的母體化合物去除到低於其檢測限的水平。同時,從微生物和基因組水平考察了臭氧氧化對大腸桿菌和耐藥大腸桿菌的滅活效果以及對選定抗生素耐藥基因(ARG)豐度的降低。在水力停留時間40min,0.25gO3 gDOC-1的實驗條件下,所有抗生素化合物均已被降解,可使總的可培養大腸桿菌滅活。再生試驗表明,在低於量化極限(<LOQ/0.01CFU·mL-1)的條件下,需要較高的臭氧濃度才能使大腸桿菌永久滅活。此外,研究的ARGs(intl1、aadA1、dfrA1、qacE△1和sul1)的豐度也隨著HRT和臭氧劑量的增加而降低。儘管最溫和的操作參數能夠消除廢水中被測抗生素的母體化合物,但這項研究清楚地表明,需要更高的臭氧劑量才能造成永久性損害和/或死亡,並防止處理後細菌總數和ARB可能再次生長,並將ARG的豐度降低到LOQ以下。有趣的是,在去除溶解有機碳(DOC)方面,廢水的礦化度被發現非常低,即使在較高的臭氧劑量下也是如此,這導致了對各種植物的植物毒性增加。這項研究的結果清楚地強調了適當優化臭氧處理過程(例如特定臭氧投加量和接觸時間)的重要性,同時考慮到細菌種類和相關的ARG,以及廢水的物理化學性質(例如DOC),以減緩ARB和ARG的擴散,並降低潛在的植物毒性。

收集廢水、臭氧處理(流式反應器)、液相色譜分析(抗生素)、膜過濾(微生物)、QPCR(抗性基因)圖1.通過改變臭氧投加量(0.125、0.25、0.5和0.75gO3gDOC-1)和H2O2濃度:(A)0 mm、(B)0.04 mm、(C)0.08 mm和(D)0.12 mm的H2O2,連續模式臭氧氧化降解目標抗生素,水力停留時間為10min。實驗條件:[A0]=100μgL-1,基質:二級處理出水,pH 7.3-7.8,T=24±1οC。

  在圖1 b-d中可以觀察到,氧化劑濃度的增加對所考察抗生素的降解影響不大。研究結果表明,單一臭氧氧化對未完全降解的抗生素(AMP、AZM和ERY)的去除效果與採用O3/H2O2工藝對所有試驗濃度的H2O2的去除效果相似。在所有臭氧投加量和H2O2濃度下,處理10min後,AMP、AZM和ERY均未完全去除,單獨處理(O3)和聯合處理(O3/ H2O2)的去除效果僅相差2-3%。這可能是由於當使用低比臭氧劑量(gO3gDOC-1<0.5)時,溶解出水有機物迅速消耗臭氧所致。

圖2.(a)改變臭氧投加量(0.125、0.25、0.5和0.75gO3gDOC-1)和水力停留時間(10,20,40,60min);(b)採用10min的水力停留時間和不同的臭氧投加量和過氧化氫濃度(0 mM,0.04 mM,0.08 mM,0.12 mM過氧化氫)對大腸桿菌(以大腸桿菌CFU mL-1表示)的滅活情況進行了研究。實驗條件:[A0]=100μgL-1,基質:二級處理出水,pH 7.3-7.8,T=24±1οC。

  實驗一式三份,所考察的HRT和臭氧濃度均為1:1,經處理後的出水中大腸桿菌的初始豐度為8×103CFU mL-1。獲得的關於總大腸桿菌滅活的結果(圖2a),表明在水力停留時間為60分鐘時,100毫升處理後的廢水中沒有菌落。同樣,除0.125 g O3gDOC-1外,對於幾乎所有被測臭氧濃度,40分鐘的水力停留時間足以將大腸桿菌滅活到低於LOD的值。對於20分鐘的水力停留時間,較高的臭氧濃度(0.75g O3gDOC-1)是唯一能夠將大腸桿菌滅活到低於LOD的濃度,而當使用10分鐘的水力停留時間時,則不能達到滅活效果

圖3.(a)採用水力停留時間為20min、臭氧投加量為0.75gO3gDOC-1的連續模式臭氧氧化廢水樣品後,大腸桿菌的再生長情況(以CFU mL-1表示);(b)水力停留時間為40min、臭氧投加量為0.25 gO3gDOC-1。實驗條件:[A0]=100μgL-1,基質:二級處理出水,pH 7.3-7.8,T=24±1οC。

  圖3顯示,在24±1℃下,低臭氧劑量和高水力停留時間下的臭氧氧化可以有效地避免大腸桿菌的再生長,而使用較高臭氧劑量和較低水力停留時間的實驗則導致大腸桿菌在這兩種溫度下的再生長,這表明較短的接觸時間是決定觀察到的再生長的關鍵因素。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在高臭氧劑量下的低接觸時間不足以誘導大腸桿菌廢水種群的非可培育性。結果表明,受臭氧和HO·影響的微生物保持了活性,因此在一定的時間段後,當壓力減輕時,微生物表現出重新生長。

 圖4.在室溫(22-25℃)黑暗條件下,HR10min(0.25gO3gDOC-1)、HRT為40min(0.25gO3gDOC-1)、HRT為40min(0.75gO3gDOC-1)時,檢測的基因以log10平均值表示。平均值以每毫升樣本的log10 copies表示。實驗條件:基質:二級處理出水;pH 7.3-7.8。

  二級處理後的出水與臭氧處理後的出水相比,ARGs的豐度、細菌負荷和intl1的降低均呈HRT和劑量依賴性。HRT為40min,0.75 gO3gDOC-1是降低基因豐度的最佳操作條件(圖4)。HRT為10min和0.25 gO3gDOC-1,HRT為40min和0.25 gO3gDOC-1,HRT為40min和0.75 gO3gDOC-1,HRT分別為40min和0.75 gO3gDOC-1。結果表明,當使用40min的HRT時,即使在低臭氧劑量下,目標基因豐度的降低也與使用較高臭氧劑量時相似,這表明即使在低臭氧劑量下,適當的HRT也會導致目標ARG的去除。在適當的HRT和臭氧劑量下,足以破壞DNA的完整性,使其不能作為PCR模板。這些結果均表明,一旦細菌細胞表面受到氧化劑的破壞,細胞內部會暴露在外部環境中,O3和HO·可能會干擾DNA。

  耐藥大腸桿菌在整個臭氧氧化過程中都在減少,而在處理後觀察到的選定基因豐度的減少顯然是短暫的。細菌宿主的重新激活可能解釋了,在0.25 gO3gDOC-1處理的樣品中,在HRT為10min的情況下,在黑暗和環境溫度(22-25℃)下,72h後檢測到的基因水平幾乎與初始值相同(低於初始值1個對數周期)。

圖5.在室溫(22-25℃)黑暗條件下,HR10min(0.25gO3gDOC-1)、HRT為40min(0.25gO3gDOC-1)、HRT為40min(0.75gO3gDOC-1)時,檢測的基因以log10均值的相對豐度表示。平均值以每毫升樣本的log10 copies表示。實驗條件:基質:二級處理出水;pH 7.3-7.8。從圖5中可以觀察到,儘管處理後檢測到的ARG和整合酶基因的豐度降低,但在處理72小時後,檢測到這些基因的豐度有所增加。圖6.分別在0.25gO3gDOC-1和HRT為10min;0.25gO3gDOC-1和HRT為40min;0.75gO3gDOC-1和HRT為40min的條件下,對採集的或添加100mgL-1的廢水樣品進行連續臭氧氧化處理前後的根生長抑制(RI)和地上部生長抑制(SI)。實驗條件:基質:二級處理出水,pH 7.3-7.8,溫度24±1οC。

如圖6所示,當臭氧投加量為0.75 gO3gDOC-1,水力停留時間為40min時,SI和RI最高。結果表明,即使在處理15min後,臭氧氧化也導致了植物毒性(即根和莖的抑制)的增加這表明dEfOM氧化產物的毒性可能比原始基質更大。這一行為可能是由於廢水樣品的dEfOM中存在的各種有機成分的直接氧化,或者是由於它們通過羥基自由基介導的氧化機制。實驗所用二級處理出水的DOC和COD值較高,表明這些有機物的存在。

個人小結:相對於氯化處理臭氧氧化處理確實可以有效去除二級廢水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和抗生素耐藥菌,但其副產物對植物的毒性值得關注,未來需要採用合理的方法去除臭氧氧化產生的副產物或者尋找臭氧氧化的替代方法。

以上為個人理解,僅供參考。詳細信息可參見原文。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19.05.025

相關焦點

  • WHO:12大耐藥性細菌排名公布
    這種"十二惡菌"涵蓋了12種不同科目的具有抗生素耐藥性的細菌類型。抗生素耐藥性每年造成70萬人的死亡,如果這一現象無法解決的話,專家們預測2050年每年的死亡人數將會達到1000萬人。這個列表根據危險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三類:"嚴重致命、高度致命、中度致命"三類,代表了我們所需要特異性抗生素的急迫程度。
  • 暨南大學研究:在18種即食食品中均發現了多藥耐藥性基因
    由於在農業、畜牧業和人類醫療中過度使用和濫用抗生素,抗生素耐藥(AR)細菌問題日益嚴重,對公共衛生構成了真正的威脅。
  • 最新研究首次揭示細菌細胞壁的精細化結構 有望徹底解決抗生素耐藥性問題!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謝菲爾德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菌細胞壁結構的首張高解析度圖像,相關研究結果對於闡明抗生素耐藥性產生的分子機制至關重要
  • 《Sci Rep》:手機新用途:檢測細菌耐藥性?
    對抗細菌耐藥性的挑戰之一是部分偏遠地區由於缺乏設備和技術人員而無法檢測細菌藥物敏感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個來自UCLA的團隊開發了一種便宜而簡便、可以自動檢測細菌藥物敏感性的手機附件,這項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科學 報告》雜誌上。
  • 抗生素猛將:可殺死擁有多重耐藥性細菌
    ,這種抗生素被命名為Malacidins,它能夠殺死許多擁有多重耐藥性的細菌,包括目前最讓人類頭疼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抗生素的本質作用是幹擾其他細胞的發育功能,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擁有耐藥性的微生物被發現,抗生素的需求逐漸增大,但是新型抗生素的開發速度卻日益緩慢,在過去的30年中,僅有少數幾種抗生素被開發,人類迫切需要新型抗生素來應對這些已經獲得耐藥性的微生物
  • 國內首個電子束輻照處理醫療汙水示範項目投產
    清華大學核研院副院長王建龍表示,針對醫療汙水,電子加速器產生的高能電子束,能夠與微生物DNA、RNA分子或細胞組織瞬間發生作用,並電離或激發水分子產生羥基自由基(•OH)、水合電子(eaq-)和氫原子(•H)等活性粒子,損傷微生物活性,滅殺醫療廢水廢物中的致病菌和病毒。
  • Nature:抗生素促進腸道病原菌生長???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大學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一種宿主介導的腸道內糖類物質氧化促進抗生素治療後病原菌增殖的新機制
  • 新華社:治療咳嗽,蜂蜜優於抗生素
    【新華社微特稿】英國一項新研究顯示,對於緩解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蜂蜜可能比抗生素療效好。研究人員建議醫生把蜂蜜作為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一個選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9日報導,英國牛津大學醫學院和納菲爾德初級衛生保健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14項先前研究的結果後發現,對於緩解上呼吸道感染的整體症狀和降低咳嗽的頻率與程度,蜂蜜比用非處方抗生素藥物等常用治療方法效果好。
  • 受到大腸桿菌汙染,近100,000磅沙拉被召回
    美國農業部周四(11月21日)宣布,由於受到大腸桿菌的汙染,總部位於新澤西州的Missa Bay正召回超過97,000磅的色拉產品。根據美國農業部官網上的一份聲明,這些已經包裝好的沙拉產品中都含有肉類或家禽類產品,但受到大腸桿菌汙染的是其中蔬菜的部分。
  • 發現大腸桿菌!緊急召回!
    溫哥華食品安全部門 CFIA (衛生局) 正在召回溫哥華市場的牛絞肉,根據檢驗結果有感染大腸桿菌的可能。。。。(我前天才買了3lb吃掉。。。)Ground Beef Less than 10% Fat, UPC begins with 200117Extra Lean Ground Beef Family Pack, UPC begins with 200119100% Hormone Free Black Angus Lean Ground Beef, UPC begins with 200820大腸桿菌英文名稱
  • 一個變壞的臭蟲:紋帶棒狀桿菌
    紋帶棒狀桿菌就是一個變壞的臭蟲,在國內外都曾引起 ICU的暴發流行。紋帶棒桿菌是皮膚上的正常菌群       紋帶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striatum)屬於棒狀桿菌屬,白喉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和假白喉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pseudodiphtheriticum)也屬於這一菌屬。
  • 「抗生素≠消炎藥、感冒藥……」慎用抗生素,從我接力……
    活動現場,專家為廣大市民提供免費義診及健康諮詢服務,通過宣傳普及抗菌藥物定義、如何正確使用抗菌藥物、公眾使用抗菌藥物誤區、濫用抗菌藥物危害等知識,提高社會公眾和醫務人員對細菌耐藥危機的認識,牢固樹立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概念,減少不必要的抗菌藥物使用
  • 外媒攬要丨6月2日:美國大腸桿菌感染死亡病例升至5人
    ⊙美國大腸桿菌感染死亡病例升至5人⊙去年逾7000英國人「入德」 創新高⊙聯合國報告: 2050年三分二人口居城市
  • 暫時別吃蘿蔓萵苣 美國和加拿大爆大腸桿菌58死
    近日,消費者報告說,民眾最好暫時不要吃蘿蔓萵苣(romaine lettuce,唐生菜),直到美國和加拿大的衛生官員徹底研究大腸桿菌爆發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