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廁所協會公布2019香港最佳公廁名單,以舒適、暢通、安全及衛生四大準則,檢視全港十八區廁所水平,共探訪100多個地區、逾160間廁所。
奪得金獎的為新建的尖沙咀東公共運輸交匯處公廁,內面設施較新,又會播放音樂、提醒使用者保持清潔,而大角咀松洋街公廁和灣仔堅拿道公廁則分別奪得銀獎和銅獎。
大角嘴洋松街公廁取得銀獎,該處有長者及兒童的特別廁格,能照顧不同使用者的需要。而取得銅獎的灣仔堅拿道公廁,屬港島人流最高的公廁之一,翻新後安裝了空氣淨化系統,解決了異味問題。
數個「包尾」公廁,分別是位於蘭桂芳、奶路臣街路及深水埗北河街街市的公廁,當中北河街街市公廁雖位於熟食中心,但卻「臭到不得了」。
政府去年撥6億元翻新240間舊公廁,需時5年,變相每年只可完成48間。以此推斷,若翻新、改建全港798間公廁,需16年或以上。
整體公廁情況仍有很多不足之處,包括臭氣沖天、地臺濕滑、廁所損壞等。協會巡查近15個全新翻新的廁所,惟大部分設施、衛生未如理想。
調景嶺公共運輸交匯處的公廁,雖7月才完成翻新,惟10月巡查時,女廁5格廁格有2格沖水系統壞了,男廁的梘液機亦壞了,大部分翻新後的公廁手工粗糙。
協會又提到,女廁的輪候時間較長,屢現「排隊黨」 ,倡議引入女性尿兜,並推紙杯型「女性尿鬥」配合使用,解決排隊問題。
女性尿兜的空間只佔普通廁格的一半,成本與一個洗手盤相若,由數百至千餘元不等,「女性尿鬥」成本只需2至3毫。
香港的男女廁比例為1比1.5,遠遠落後於上海的比2.5,女性尿兜有助解決問題,不少歐洲國家於已引入使用。
加建「女性尿兜」後,預計平均如廁時間由2至5分鐘縮減成1.5至2分鐘,部分西方國家更早於1926年已推出女性尿鬥,惟香港人對此仍相對保守。
資料來源: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