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報導批中國,字寫錯了

2021-02-25 環球時報

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如圖),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

《環球時報》記者看到,這篇文章刊登在8日出版的《每日鏡報》的第六版。作者是該報記者克勞迪婭·馮·薩爾森。這名記者曾駐俄羅斯和東歐,從簡歷看沒有中國經歷。報導內容了無新意,稱德國聯邦議院人權委員會11月18日舉行所謂「中國人權聽證會」,招致中國大使館批評。文章指責中國「做出如此激烈的反應」,並引用德國綠黨反華議員鮑斯的話說,中方外交官的舉止「更具侵略性」,中國實行「戰狼外交」。

最吸引眼球的是佔據了幾乎半個版面的紅色「杈」字,旁邊解釋說,這個字是「強大的標誌」,「是表示權力的中國漢字」。

這個錯字也引起懂中文的德國讀者的關注。德國漢語教學協會主席、柏林自由大學漢學教授安德裡亞·古德在推特發文指出,「杈」字的德語意思是「Heugabel」,而不是代表「Macht」的「權」字。他的這條推文被《世界報》駐中國記者卡爾霍夫等人轉載。許多人在社交媒體上提醒《每日鏡報》和該報導的作者,但後者一直未做出回應。

「對於報紙和記者來說,這是嚴重的錯誤。」德國柏林中國學者夫羅裡揚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為什麼一位寫「中國報導」的記者不懂一點中文?為什麼報紙沒有中國專家?這也是德國媒體常常歪曲報導中國的主要原因。他建議德國媒體招聘一些懂中文、懂中國的記者來寫報導,而不是看美國媒體的報導,通過想像寫中國。 

相關焦點

  • 德媒報導批中國,字都寫錯了......
    作者 | 青木許多人提醒德國《每日鏡報》和該報導的作者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如圖),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記者看到,這篇文章刊登在8日出版的《每日鏡報》的第六版。作者是該報記者克勞迪婭·馮·薩爾森。這名記者曾駐俄羅斯和東歐,從簡歷看沒有中國經歷。
  • 德國新聞| 德媒:「中國仍在與洪水作鬥爭」
    中國的洪災嚴重打擊了長江沿岸的幾個省:據官方媒體報導,迄今為止已有141人喪生。▲圖源:REUTERS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應急管理部副部長鄭國光表示,今年6月,中國中部長江流域的平均降雨量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二多。在江西省,長江流經的鄱陽湖已達到「超警」局勢。
  • 德媒向默克爾疾呼:一定要拉中國「頂住」美國,中國不能屈服!
    德意志電臺專題報導了位於美國密蘇裡州的一家造針廠的遭遇。因加關稅後原材料價格上升,工廠不得不對產品提價,導致訂單減半,被迫裁員,500名員工前途未卜。工廠負責人說「經歷了多次價格戰後,工廠生存了下來,可加增關稅使我們面臨倒閉,中國人沒把我們打垮,(川普)政府辦到了」。報導特別指出,工廠所在地區是川普的票倉,川普的做法「事與願違」。
  • 德媒:華為後門沒找到,美國思科倒是發現不少!
    見此,德媒忍不住發聲,「歐洲人不應盲目跟風川普」。美媒則指出,川普針對華為的政策在外不受盟友歡迎,在內則是「不再關心他的對華政策會否傷害美國主要企業」。德國中文網了解到,文章稱,美國政府一些舉措將中國電信巨頭華為、中興等電信設備廠商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文章呼籲德國和歐洲的政客們「最好不要」盲從美國。
  • 德媒去逛了趟免稅店
    為什麼在中國,「德國製造」=好銷量?德媒認為,這是因為德國品牌通常擁有悠久的歷史,質量也有所保障。不僅是商家,廠商自己也認識到了中國市場的潛力。德國資深廚具品牌WMF的發言人就直白地表示:「中國遊客這個目標群體對我們相當重要。」 她介紹道,不少中國遊客喜歡更進一步,直接從廠家購買,他們認為這種渠道是商品質量的終極保證。因此,WMF已經在部分分店為中國遊客提供這種服務。
  • 博弈 | 安倍砸錢就為拉攏這個國家 德媒:仍沒法和中國抗衡
    德媒稱,雖然東京在資金上向馬尼拉提供支持,但日本對於菲律賓的地位無法同中國抗衡。
  • 莫迪,暗批中國?
    排燈節當天,莫迪在印巴邊境暗批中國?
  • 中美貿易戰最新報導!川普訪印不點名暗批中國 英媒: 美印戰略意圖不言自明
    英媒稱,華盛頓正在積極發展與印度的關係,以制衡中國;蓬勃發展的美印夥伴關係與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存在的那種關係類似。據英國《金融時報》2月24日報導,正在印度訪問的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呼籲印度加強與美國的關係。《金融時報》發表評論稱,雖然川普訪問印度期間,很有可能不會公開提到「C」這個詞。
  • 德媒:雙胞胎熊貓在德國掀起熱潮 柏林動物園將公布幼仔名字
  • 夏克立等寫錯字被吐槽蠢哭的十大明星
    TFBOYS2015年7月底,TFBOYS組合受邀前往臺灣錄製《康熙來了》,還送給蔡康永一張籤名專輯,但是上面的「康」字卻被寫錯。7月29日,易烊千璽在微博檢討,並曬出一張罰寫100遍「康」字的照片,引發關注。
  • 德媒點讚關閉成都總領館:美國不要裝睡了,時代已經變了!
    為了見證這一重要時刻,不少中國民眾開始蜂擁而至成都總領館,讓周圍的商家倍感「壓力」,甚至有人用合照來記錄這一歷史時刻!事實上這一刻真的不容易,以往美國欺負其他國家的時候,其他國家都只能默默忍受,就連1999年的我們也不例外,當時我們用親身經歷告訴全世界,什麼叫做落後就要挨打!
  • 德媒:無臺詞的中國式羅密歐與朱麗葉
    【德國《沃爾姆斯新聞報》原題:無臺詞的中國式羅密歐與朱麗葉。
  • 德媒曝光病毒源頭,武漢被冤枉了……
    德媒曝光病毒源頭,美國啞然……自新冠病毒爆發以來,全球各國對病毒起源問題就十分關注,由於中方率先對外公布了新冠病毒的具體情況,這讓歐美多國緊抓不放,川普更是要求中方為各國經濟損失買單,在川普的洗腦下,問責大軍群起而攻之,即便沒有任何證據也敢對華大放厥詞,一時間,國際社會充斥著 「東方病毒」的不實言論……隨著溯源工作的不斷推進,新冠病毒源頭也逐漸清晰,世衛代表公開表示,病毒並不是因中方而起,真正的起源地其實在自然界中
  • 看到德國民調對中國好感上升,德媒竟做出如此肉麻表白
    圖源:《德國之聲》新聞網「德國人對中國印象越來越好,對美國印象越來越差!」德國《明鏡》周刊19日稱,德國科爾伯基金會18日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美國在德國人中的形象大跌,中國則大升,尤其是德國年輕一代的「中國粉絲」越來越多。調查顯示,超過1/3的德國人將中國視為歐洲以外的第一大夥伴。
  • 罕見▎這個字見過嗎,天長一村民被他姓名煩惱多次【天長網】
    3月13日上午,市公安局千秋派出所所長佘文蟒講述了一個罕見的小故事,說的是「徳」字與「德」字雖然只有一橫之差,卻給一位殘疾老漢帶來了一連串的煩惱。年過花甲的周徳福是個命運多舛的村民,因為車禍,失去了半條腿。這還不算什麼,最讓周徳福煩惱的是他的名字!其實,周徳福原來的姓名叫周德福。第一次人口普查時,生產隊和村裡有文化的人上門登記人口信息,將「周德福」登記成了「周徳福」。
  • 醫術精德民受益,德醫雙馨美名傳——四院迎來送匾人
    路人紛紛圍觀,看的不僅是他精神矍鑠,喜氣洋洋的神情,更看的是他身後車上橫著的一塊牌匾……這塊牌匾六尺長,三尺寬,上面用蒼勁有力的書法寫著:「德醫雙馨」四個大字。眾人紛紛議論起來:「這字寫的好啊!」「是啊,寫的漂亮。」 「字寫錯了吧!應該是德藝雙馨吧?」 「什麼呀,你不懂了吧,肯定是故意這麼寫的,這是稱讚醫生醫德好醫術高「 」嗯!我來四院看病就是覺得這裡醫生好,但是就是不會形容,還是人家文化人會說。
  • 【票·資訊】德媒:拍什麼樣的電影容易獲奧斯卡?
    點擊上方關注 ↑德媒稱,如果你有興趣拍一部能獲得奧斯卡獎的電影,這裡有幾個實用的建議:翻翻報章雜誌或找幾本歷史書籍
  • 頭條 | 美國參議員叫囂制裁南海建設者 中方批其「狂妄無知」
    中方批其「狂妄無知」。據美國《星條旗報》網站3月17日報導,身為佛羅裡達州共和黨人的魯比奧是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的成員。他在15日提出了上述議案,馬裡蘭州民主黨參議員本·卡丁是該議案的聯合發起人。報導稱,這一舉措將阻止美國公民對受到制裁的中國組織進行投資。它還將對那些認可中國對南中國海爭議區域提出的主權主張的國家進行外國援助限制。該議案還將制裁那些與受制裁組織進行交易的外國銀行,如果中國採取若干行動的話。
  • Woolworths宣布:拒絕中國製造,改為本土生產!澳產尿布「縮水」遭狠批:孩子穿著漏尿!
    疫情期間,諸如Kmart等澳洲商家因為擁有大量「中國製造」,被一眾網友拒絕;可又因為沒了「中國製造」,繼續被連連吐槽缺貨...不少網友稱,「為什麼非要從中國進貨呢?」「澳洲自己造不出來嗎...」除此之外,澳媒揭露稱,澳洲超市內一些打著「澳洲製造」的標籤,可能實際上只有10%的原料來自澳洲...Woolworths尿不溼生產線從中國回遷!號稱產品升級,卻遭顧客狠批:縮水漏尿2個多月前,澳洲媒體刊登了一篇熱點新聞,引發了許多人大量的討論。
  • 【闢謠】出車禍16歲華裔女學生,根本不是自己逃出學校的,澳媒竟然這樣報導!
    昨天,澳媒不是報導了一篇,關於一位在車禍中喪生的澳洲華裔女Amy Chen嘛。。。然後。。。隨著今天的調查發現。。原來Amy並沒有逃課,並沒有飆車,澳媒寫的全部都是不實報導。。。澳媒體為何如此報導呢?為了博人眼球嗎?《每日電郵》需要嗎?這個理由實在是不值得信服。可能還是因為那份Amy的朋友所寫的信。也就是澳媒中,所引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