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被討厭的勇氣》出版並大賣後,書店裡就颳起一陣「討厭風」,比如,被討厭的XX等。但現在開始流行「勒索風」。也就是每個人都沒有辦法逃避的「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或者叫FOG)是心理治療學家Susan Forward提出的理念,指無法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而企圖威脅逼迫利誘別人順從的行為模式。而FOG指的是Fear(恐懼)、Obligation(義務)和Guilt(罪惡感)三個字母的縮寫。
「被勒索」的意思是:有些重要的東西控制在別人手上,因為受到威脅而被迫必須要接受各種要求。而「情緒勒索」就是利用彼此雙方的社會關係,通過不當的情緒和刻意的扭曲,放大對方的罪惡感,逼迫別人就範的一種勒索方式。這種問題可能長期潛伏在父母子女、老師學生、上司下屬、男女朋友、婆媳之間,而且雙方常常無法察覺,甚至覺得這個是應該的。通常發生在「上對下」,「強對弱」的相處關係裡。
最常聽到的句型都是:「我都是為你好啊!所以你應該。。。」
或者是:
「這個是特別幫你爭取的,別人都沒有。「
」我為這個家庭付出這麼多,你們卻不照我的話做。「
這些句型聽起來應該都不陌生,這些都是和我們朝夕相處,最親密的親人或者朋友。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對我們呢?是不是我們自己做錯了什麼呢?
」難道我們做錯了什麼嗎?「,當你有這個念頭出現的時候,你就已經踏入情緒勒索者的第一個陷阱了,因為自責的罪惡感已經被成功召喚。但並不是說這些站在權威方的情緒勒索者都是天生壞心腸的人,作者分析了許多她接觸的個案發現,其實這些勒索者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勒索別人,更諷刺的是,被勒索的當事人就是這個循環裡最大的幫兇。
為什麼我們很難發現自己正在被勒索或者在勒索別人呢?
這本書給出的原因有三個:
1. 奴性泛濫:中國人的教育講求勤能補拙、忍辱負重,先預設我們先天是不足的,是不好的。所以要更勤勞地付出、更努力地加班,要忍耐一切不公平的對待。最常聽到的就是」顧全大局,共體時艱「。乍聽之下似乎合理,但仔細回想卻漏洞百出。而情緒勒索者就是利用這些在我們心裡的良心善念,透過一把語言、態度和情緒的鏟子,來挖出被勒索者內心底層的虧欠、自責和焦慮,然後加一不斷地方大到整個滿出來。讓你真心地相信是你的不對,是你不好,是你的錯。因為害怕失去這段關係,這個工作,這個朋友,接下來就不斷地做牛做馬被予取予求。
2. 逃避自我覺察:接受勒索,這場情緒的交易才會成功,只要屈服一次後面就還會有千千萬萬次,勒索者善於利用權勢貶低對方或是自怨自憐,是你感到自責同情而投降就範。被勒索者則過度責備自己檢討自己,對內心真正的感覺置之不理、充耳不聞,一直在被勒索的情緒裡越陷越深。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旅行的時候幫人代購,也許對方要買的東西你也不知道去哪裡買,或者不在原本的行程規劃裡面,這個時候通常就是會有一些人情的壓力,還要特別跑到某個地方去幫朋友找,沒有買到回來朋友可能就會不開心,好不容易幫他把東西買回來了,還要跟你斤斤計較,比如比較現在的匯率與之前的匯率。
3. 習慣自私:回想一下,我們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他們沒辦法處理自己遇到問題的恐懼,只顧著不斷地放大自己的感覺而忽略別人的感受。表面上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想,為別人好,但卻沒發現,其實只是想要別人找自己的意思做。自私的人通常不會發現自己的自私,他們習慣忽略別人的感受,所以自然而然地成為情緒勒索者而不自知。
看完這本書以後小安發現,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勒索者或是被勒索者,要避免陷入情緒勒索的循環,關鍵就在於情緒界限的劃分。
那麼,什麼樣的人容易成為勒索者和被勒索者呢?沒有太多安全感的人會對對方有」病態的相互依賴「。他們都害怕失去愛,而又互相傷害。
那麼有沒有辦法來破解情緒勒索呢?作者提出了三個辦法:
1. 停,不要太快回復或反應。當我們意識到別人在勒索我們或者我們在勒索他人的時候,我們要讓自己停下來,不要繼續。問問自己一些問題,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要讓情緒控制理智。
2.看,可以看看自己的感受是什麼,並且離開現場,建立起兩人間的情緒界限。
3. 應,當雙方情緒緩和的時候再回應。當他了解到你們的情緒界限時,就會改變與你相處的模式了。
這本書中還有很多有用的建議,大家可以買回來看看哦!
最後希望大家都不要做情緒的奴隸,不勒索別人,也防止被勒索。
更多精彩請關注本公眾號。
The End -
小安,
在香港的世界100強金融公司的金融服務者
關注自我迅速提升與幫助他人提升
希望通過Adelina的公眾平臺
燃燒每個人的小宇宙
等你來關注
沒有永遠的敵人和朋友
你永遠不知道All in的人生有多爽
《我的前半生》:放下你的寄生心態
《灰犀牛》:危機就是轉機
從2017年7月1日的大新聞看香港未來
你的內心夠強大嗎?
極度努力的人給TA三年,會變成什麼樣子
我們學了很多,但你還是老樣子
佟麗婭,你就那麼輕易原諒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