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在全球範圍內,研究人員花費大約6850萬小時進行審稿,相當於290萬天或者7800年。
☆ 研究人員對一篇論文進行同行評議平均需要19.1天,相當於期刊每年花費在等待所有稿件的同行評議反饋的時間約為2.6億天或72萬年。
☆ 絕大多數的研究人員認為,更多的培訓和認可有助於提高同行評議的效率,大學及科研機構需要開展更多工作來認可同行評議的貢獻。
☆ 83%的受訪研究人員表示,提高同行評議的認可度以及出臺更正規的職業激勵機制會對同行評議產生積極影響。
☆ 編輯們對來自同一國家/地區審稿人的青睞程度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期。大多數的編輯均來自成熟國家/地區,這意味著他們偏向於從成熟國家/地區選擇審稿人。
☆ 在字數方面,期刊聲望越大,則審稿人撰寫的審稿報告越長;字數還會隨著期刊影響因子(JIF)的增加而增加。此外,期刊聲望越大,審稿人反饋同行評議結果的速度便會越快,完成審稿的中位數天數會隨期刊影響因子的增加而減少。
☆ 編輯為了獲得一份審稿報告,現在需要發送的審稿邀請數量比五年前有了顯著的增長。但是,就計算機科學、地球科學和工程學等某些學科而言,一旦找到審稿人,審稿周期便會縮短。因此,部分學科的學術交流速度有所提升,但在其它學科中,學術交流緩慢的問題普遍存在,找到合適的審稿人變得越來越困難。
☆ 來自新興國家/地區的審稿人所撰寫的審稿報告長度不到成熟國家/地區審稿人的一半(250字與528字)。雖然審稿質量並非由審稿報告的長短所決定,但字數上的差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這兩個地區在審稿邀請率方面的差異。
☆ 儘管存在這些差異,但新興國家/地區,尤其是中國的審稿量增長速度卻遠遠高於成熟國家/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