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勞工組織近日表示,新冠疫情使各國勞動者的實際薪酬普遍下降,或是增速放緩,其中女性和低收入群體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且這一下行趨勢並不會隨著疫苗的問世而立即得到扭轉。
勞工組織總幹事萊德在昨日發布該組織兩年一度的《2020/21年全球工資報告》時表示,薪資要恢復到疫情來襲前的水平,恐怕需要經歷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勞工組織表示,疫情給全球就業帶來了突如其來和「非同尋常」的打擊,工資水平的恢復需要經歷一個相當長的過程。萊德表示,「我們必須面對現實……隨著薪資補貼和政府干預措施的逐漸減少,勞動報酬所面臨的下行壓力很可能將長期持續。」
萊德表示,疫情所帶來的教訓是,必須實施改革,應對現行就業和工資體系中的不足。「不得不說,疫情以一種非常殘酷的方式揭示出了當前就業環境中根深蒂固的結構性不足和缺陷。我們需要抓住這個機會——雖然將疫情這場全球性的悲劇形容為機會著實有些不太恰當——但我們的確需要從中找出一些契機,思考全球經濟的根本和基礎,以及如何在復甦過程中對此加以改進。」
《全球工資報告》顯示,新冠疫情對工資造成壓力,擴大了高收入群體和低收入勞動者之間的差距,女性和低收入群體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
報告援引對28個歐洲國家的抽樣調查顯示,在沒有薪酬補助的情況下,女性在2020年第二季度的薪資下降了8.1%,男性的降幅為5.4%,而低收入勞動者的工資則減少了17.3%。
報告發現,2016-19年間,20國集團發達經濟體的年平均薪資增幅在0.4-0.9%之間,20國集團發展中經濟體的數據則為3.5-4.5%,在提供正式統計數據的國家中,有三分之二出現了薪資下降或是增速放緩。
中國是其中為數不多的亮點。報告顯示,2008-2019年間,中國的實際薪資數額持續增加,翻了兩倍還多,且在國內疫情得到控制之後也正以極快地速度反彈。
但報告同時指出,上述數據僅反映了仍然擁有工作的勞動者群體的狀況,在美國等一些國家,大批低收入勞動者在疫情暴發後失業,不再被計入工資統計當中,影響了平均工資數值的準確性。
報告表示,在防疫封鎖期間,許多國家的政府和央行採取了一系列幹預措施,防止企業被迫裁員,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疫情所帶來的影響,使得數百萬勞動者能夠繼續獲得全部或部分收入,避免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大規模失業。
因此,採取措施提振收入和整體需求,同時保持企業的持續運轉,是幫助各國經濟回歸可持續和平衡發展的必要條件,「建設性的社會對話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溫馨提示:
蘋果端用戶點擊閱讀原文後可通過Safari打開連結
安卓端用戶可直接點擊閱讀原文下載報告
(由於PDF文件較大,可能出現加載緩慢的情況,請耐心等待。)
圖文編輯:黃巍 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