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脊膜瘤的切除程度與預後分析

2021-02-07 神外資訊

【Ref: Sun SQ, et al. Neurosurgery. 2015 Jun;76(6):739-46. doi: 10.1227/NEU.0000000000000720.】


椎管內不典型脊膜瘤是緩慢生長的偏良性腫瘤,約佔椎管內硬膜下髓外腫瘤的25%~45%。該腫瘤的發病率較低,其手術治療效果尚無確切結論。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Sam Q. Sun等在2015年6月《Neurosurgery》雜誌上發表對椎管內不典型脊膜瘤臨床分析的結果,指出Simpson 1-3級切除術對患者的症狀緩解明顯,復發率較低。

該研究收集1998年至2013年作者所在醫院的18例不典型脊膜瘤患者資料。患者平均年齡50歲;共有20個不典型脊膜瘤,分布部位7個頸椎、11個胸椎和2個胸腰椎;術後平均隨訪時間32個月(表1)。

表1. 腫瘤特點。

患者術前的主要症狀:感覺障礙佔70%、疼痛為70%、無力佔60%、共濟失調為50%、痙攣狀態為65%和尿失禁佔35%;1例患者無症狀。腫瘤Simpson 1級切除3個,2級切除13個,3級切除2個,4級切除2個。其中1例Simpson3級切除後接受輔助放療。經Simpson 1-3級切除的腫瘤,沒有發生復發;Simpson4級切除的1個腫瘤復發。除1例患者出現圍手術期截癱外,其餘患者症狀緩解(表2)。

表2. 患者術前術後神經功能狀態。

因此,作者指出,儘管文獻報導椎管內不典型脊膜瘤的臨床結局較差,但該組病例經Simpson1-3級切除後療效較好。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Eric編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壽佳俊博士審校,《神外資訊》編輯部主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陳銜城教授終審)

《神外資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如希望轉載,請聯繫「神外助手」。請各微信公眾號、網站及客戶端尊重《神外資訊》版權,經許可轉載文章時請清楚註明來源為「神外資訊」。《神外資訊》,歡迎您轉發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基因檢測:肚子變大變硬當心胃腸長瘤
    由於胃腸道間質瘤沒有特異性症狀,很多患者僅僅表現為簡單的胃腸道不適,導致早期難以發現病情。不少病人突然發現肚子變大、變硬許多,甚至出現嘔血、黑便才發現病情。 腫瘤專家指出,目前胃腸道間質瘤「手術+藥物」的治療效果顯著,若能及早發現病情及時治療,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
  • 今日病例:惡性孤立性皮膚纖維瘤
    孤立性皮膚纖維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種少見的成纖維細胞性間葉腫瘤,可累及各種器官如皮膚和腹膜。
  • 病例報導——一例巨大腹膜後脂肪肉瘤切除手術
    2208207805@qq.com  點擊標題下方藍色「普外醫學」關注帳號2017.12.27一例巨大腹膜後脂肪肉瘤切除手術  2017年12月27日,我院胃腸結直腸肛門外科在房學東教授的帶領下完成一例巨大腹膜後脂肪肉瘤切除手術。
  • 面相分析:很多人脖子後有一顆痣,是好還是壞?要切除嗎?醫生教你判斷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腫瘤科劉宜敏副教授表示,這主要是因為黑色素瘤發病率低,很多人對它也不了解,而且發病部位有時候也比較隱蔽,可出現腳底、肛門、會陰處等不易察覺的部位,所以很難在一開始的時候就發現它,這樣就無法及時解決。
  • Cancer Research: 脂肪細胞釋放外泌體促進黑色素瘤侵襲
    脂肪細胞是許多類型腫瘤的微環境中的一員,包括侵入性黑色素瘤,其可以遷移到皮膚中富含脂肪細胞的皮下層中。來自法國土魯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脂肪細胞(Adipocytes)分泌高豐度外泌體,其然後被腫瘤細胞吸收,從而增加腫瘤細胞遷移和侵襲能力。體外培養的3T3-F442A成熟脂肪細胞培養液中的外泌體(ad-exos)可以增加黑色素瘤細胞的遷移和浸潤能力。
  • 年終體檢,不少人發現這裡長了個瘤
    但是,也有的腎上腺腫瘤不分泌異常激素,不產生臨床症狀,我們稱之為腎上腺無功能腫瘤。在無功能腎上腺腫瘤中,可以是腺瘤,囊腫,髓樣脂肪瘤等,少數也可以是全身淋巴瘤的局部表現。因此,當B超或CT意外發現腎上腺「瘤」時,首先確立有沒有瘤?是增生結節還是腺瘤?多少大?一般在CT上能分辨出瘤還是結節,從腫瘤的邊緣和實質的密度可以有一個初步的概念。
  • 病例:不典型腦弓形蟲感染怎麼辦?
    該患者免疫功能正常,且臨床表現不典型,血清和腦脊液相關檢查結果為陰性。在此情況之下,診斷和治療都面臨著困難,該如何解決呢?本例患者為大家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鑑的診斷思路。30 歲男性,主因前額部頭痛 5 年,加重 1 個月來診。頭痛發作時間較短,且伴有突發摔倒的情況,不伴有意識喪失。患者主訴有肉類食物消化較差的症狀。體格檢查顯示重度肥胖,神經系統體格檢查全部正常。
  • 安陽地區醫院腦膠質瘤多學科診治中心成立
    11月20日,安陽地區醫院腦膠質瘤多學科診治中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腦瘤規範化診療學習班在門診三樓會議室舉行,副院長劉金榜、大會主席神經外科主任周豔宏分别致辭,放療科主任崔月龍主持會議。醫務科、神經內科、腫瘤科、血液科、血液實驗室、神經外科、病理科等負責人及相關科室人員參會。
  • STS 2015王海峰:一期手術治療特發性聲門下狹窄的預後影響因素分析
    王醫師的發言受到大會主席美國麻省總院主任Douglas J. Mathisen教授的肯定。特發性聲門下狹窄(ISS)是聲門下喉的少見炎症性病變,原因不明,患者幾乎全部為女性。回顧性分析麻省總院胸外科一期手術治療ISS 263例,以確定影響手術效果和併發症發生的危險因素。本研究通過病史回顧、問卷調查和前瞻性資料庫進行研究。從確診ISS到接受手術治療的中位時間為24個月。
  • 中英文字幕:脊柱轉移瘤(Metastatic Spinal Cancer)
    脊柱轉移瘤是其它部位的癌細胞通過血流或淋巴系統轉移並定植到脊椎骨的骨髓,形成腫瘤。
  • 薈萃分析:臨床早期NSCLC不建議行淋巴結採樣
    換言之,目前臨床早期NSCLC不同淋巴結切除方法及其預後意義仍存在爭議。鑑於此,來自浙大一附院的胡堅教授等完成了該項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通過隨機效應模型的方法分析比較SND、LNS和L-SND三種不同淋巴結切除方式治療臨床早期NSCLC的預後,文章發表於Eur J Cardiothorac Surg雜誌上。
  • 【罕見】「南瓜大粉瘤」被切除!粉瘤是一種怎樣的瘤?
    近日,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外二科成功地為羅大爺切除了這個巨大粉瘤,目前患者恢復良好,不日即可出院。家住南昌市77歲的羅大爺,30餘年前發現右臀皮下有一個綠豆大小的腫塊,按下去的時候還可以活動,由於沒有按壓的疼痛他也就沒太在意。
  • 廈門網友苦惱:腳底有痣我媽卻不讓割,說是富貴之氣!到底什麼樣的痣會癌變?有「痣」青年看過來...
    最近,微博上有一位「網紅」醫生做了一個關於「惡性黑色素瘤」的簡單科普,並提醒「腳底有痣一定要看整形/皮外醫生」。看完這條微博的小魚君也瑟瑟發抖,越看越覺得哪哪兒都不對勁,自己渾身上下布滿了「定時小炸彈」
  • 醫學美圖:皮脂腺異位與黃色瘤
    二、黃色瘤典型的內鏡下特徵為黃色點狀顆粒聚集成團,常為單發性病變。NBI模式下可見黃色瘤區域IPCL增粗擴張密集保持攀狀形態。強放大下可見短縮橫行的血管。黃色瘤:好發於食管上中部,單發常見,邊界清晰,黃色顆粒規則簇集,表面可見短縮橫行的IPCL。
  • 惡性黑色素瘤,竟會長在這個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日前,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志願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臨床腫瘤研究》與《治療診斷學》上先後發表兩篇聚焦口腔—頭頸黏膜惡性黑色素瘤(MM)的期刊。研究披露了迄今最大規模的口腔—頭頸黏膜惡性黑色素瘤基因組特徵圖譜描繪結果及相關靶向治療的轉化研究成果,進一步證實針對CDK4基因擴增的MM患者進行帕博西尼(Palbociclib)靶向用藥的可行性;同時,針對MM病人組織源性PDC細胞模型開展高通量藥物篩選,證實了抗癌藥物帕納替尼(Ponatinib)可作為存在KIT特定突變位點MM患者的潛在治療策略,對推動後續患者個體化治療的臨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Nat Commun:免疫檢查點評分系統提高胃癌預後評估準確性
    既往研究顯示,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TILs)狀態與預後營養指數(PNI)評分顯著相關,PNI評分是營養狀態和全身免疫能力的一項指標。PNI評分較高的患者相比於評分較低的患者在腫瘤組織中更有可能具有較強的淋巴細胞浸潤性。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較高的PNI評分是否會對免疫抑制性腫瘤微環境的患者有益。
  • 【國際肝膽胰疾病雜誌(英文)】:巴塞隆納分期B 期肝癌患者還能進行切除治療嗎?
    2005年進行修改,主要包含了四類預後因素:病人的一般狀態;腫瘤的狀態;肝功能狀態;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法。根據巴塞隆納分期系統,處於B期的肝癌患者不適合行手術切除,首選治療方案為化療栓塞。我刊近期在線刊登了華西醫院李波教授及其團隊文章,李波教授從事肝膽胰外科及肝臟移植的臨床及科研工作近30年,尤其在肝臟移植、肝癌、胰腺腫瘤、腹膜後腫瘤、肝硬化門脈高壓症等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診治經驗,目前擔任國際肝膽胰學會會員、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全國委員、肝移植學組副組長等職。
  • 我院骨一科成功實施全縣首例橈骨遠端瘤體骨段切除+腓骨近段截骨骨移植重建腕關節手術
    宋某晶說,「醫生,我的手腕畸形,活動受限,也沒勁,拿不了東西,太不方便了,能不能給我治好呀」,因患者是貧困戶,又是智障,鄭志遠主任帶領骨一科全科醫生針對她的病情展開了深入討論,制訂了嚴謹縝密的手術方案,根據患者情況最後擬定截取患者本人對側下肢腓骨頭,移植到左腕關節,代替受損的橈骨遠端,進而達到重建橈腕關節面、糾正畸形、改善功能的目的。
  • 因案施教,警鐘長鳴 ——我院舉辦醫療糾紛典型案例分析講座
    為提高我院醫護人員醫療安全意識,正確處置各類醫療糾紛,我院醫療安全辦於2019年11月4日下午14時在門診樓五樓第一會議室舉辦了醫療糾紛典型案例分析講座,醫療安全辦公室張忖主任為我院臨床科主任、護士長、醫護人員及規培研究生共100餘人進行了本次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