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金穗大橋(Golden Ears Bridge)和曼港大橋(Port Mann Bridge)兩座大橋停止收費,大家欣喜若狂,但有的人一看中文傳媒的消息,可能一下子會意不過來,金穗大橋指的就是Golden Ears Bridge。
但Ears指的不是耳朵嗎?
事實上,Ear這個英文字,除了指人體支配聽覺的器官──耳朵之外,也可以指「穗」。
要追究其原意的話,也是兩者都有,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大橋的名稱是透過民間諮詢產生,最終由當地一位牧師George Tabert所提議的金穗大橋(Golden Ears Bridge)脫穎而出。名稱是取自菲沙河谷地帶內的一個主要地標,位於金穗省立公園內的金穗山。
有些華人因為其英文名中「Ears」一字而將之翻譯成金耳大橋,但其實「Ears」在此處解作「麥穗」。
然而,在金穗大橋2008年開始收費時,就有本地中文傳媒感到困惑,特別去信Golden Ears省立公園的管理當局求證「GoldenEars」的準確含義。當時公園的運營經理伯吉斯(Stu Burgess)在回復的電子郵件中明確表示,「Golden Ears」中的「Ears」是指人體器官之一的「耳朵」。
伯吉斯表示,「Golden Ears」是卑詩省楓樹嶺(Maple Ridge)北部一對山峰的名稱。在大溫的多數地區都可以看到這對山峰。山峰位於金耳省立公園(Golden Ears Provincial Park)內。」金耳峰「原名「金巢峰」(Golden Eyries)。「金耳」這個名字通常的解釋是,兩座山峰像一對耳朵,在落日下呈現金黃色。
所以,嚴格說,「金穗」或「金耳」都可以,端看「習慣」。
「Golden Ears」算是兩種解釋都可的特例,大溫地區有些地點,倒是在譯名上有「以訛傳訛」最後「以訛為正」的情況。例如,溫市中心知名的旅遊景點:Gastown,一般中文傳媒照字面意解做「煤氣鎮」。
但我們知道Gastown附近最早是水手的聚集地,來自英格蘭的戴頓(John Deighton)在那裡開設一間酒吧,幫助水手一解思鄉之愁,往後數年間一個小社區圍繞著酒吧而成形,並以戴頓的外號「Gassy Jack」(意即「囉嗦的傑克」)命名為「Gassy's Town」,後來再縮短成「Gastown」。
所以,「煤氣鎮」最正確的譯法就是按照它的音譯,譯為「蓋斯鎮」最好(再不然就按其原意譯成「大話鎮「,也比「煤氣鎮」有趣的多),就如同溫市的Ash Street,我們會音譯成「艾許(或什)街」,而不會按字面譯成「骨灰街」或「廢墟街」一樣的道理。
此外,運動團體被「誤」譯的情況也不少見,例如溫市足球隊Whitecaps,雖然其中文名稱經常被翻譯作溫哥華"白帽「,但這支球隊名字正確翻譯應該為「白浪」而非白帽。因為whitecaps一語解作白浪/白頭浪,但翻譯者通常不認識whitecaps一詞而分解成white caps翻譯作白帽,但溫哥華白浪隊一直以來從沒以白帽作標誌,而上一代的球會標誌上正正有白浪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