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枯色的京郊野地裡,雪後的強風吹過,風聲混雜著沙沙聲。是曼陀羅的沙錘、苘麻的鼓、刺果甘草的響板、禾草的弦... 在演奏。
↑從左至右:曼陀羅、苘麻、刺果甘草
【 刺果甘草 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豆科 >> 甘草屬
中國人或多或少都吃過一些甘草,各種中藥中成藥的配料表裡,經常會出現「甘草」兩個字。它以根入藥,除了止咳,中醫藥中被稱為「國老」的甘草還能起到調和各路藥材的作用,用途十分廣泛。
↑顧名思義,果莢上都是刺;果莢短小,含1~2枚種子
雖說與甘草同屬,但刺果甘草根不含甘草甜素,主要用途是外用殺蟲,是萬萬不能與甘草混淆的。
我在北京野地裡見到的大都是刺果甘草,沒見過甘草。它們相對喜歡荒廢的田野和山坡的陽面。
冬季,刺果甘草那長滿小刺的果序比蒼耳、鬼針草還討人厭,被刺扎到衣物裡很難弄出來。短小的豆莢裡一般只有兩顆種子,成熟後裂開兩瓣,種子就從中掉落。
夏天,它們的花朵倒還算可愛。白色或淡紫色小花緊密排列成穗狀,生於葉腋。
葉片則是典型的羽狀複葉,小葉相當狹長。
那正品甘草,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長啥樣?我在北京世園會的藥用植物園裡見到了它。
相比之下,甘草的花序就稀疏多了,花色也更濃些。
[1]圖片來自https://www.naturalmedicinefacts.info
每個果莢的種子數目更多,果莢長而彎曲,果序看起來像個攢起的拳頭。
葉片也有較大的差別。相比之下,甘草小葉圓胖,小葉葉緣呈明顯的波浪形。
[1]https://www.naturalmedicinefacts.info/plant/glycyrrhiza-uralensis.html
作者:蔣某人
圖片:蔣某人(除註明外)
本作品採用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轉載請務必保留以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