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共識
「華盛頓共識」一詞起源於經濟學家約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於1989年撰寫的一篇論文。其主張政策主要為:將政府支出重點轉向醫療與教育領域等基礎設施;降低邊際稅率、擴大稅基;貿易自由化、私有化、放鬆政府管制等。該思想反映出一種向新古典主義經濟思維的轉變,強調削弱政府作用,強化市場作用。
80年代初,國際債務危機使得華盛頓共識的政策在負債纍纍的拉美國家得以推行。但由於該政策未能實現拉美地區的經濟增長與繁榮,華盛頓方面在原有政策的基礎上進行了補充,然而結果不盡人意。華盛頓共識帶來的只是短暫繁榮,更多的是招來許多經濟學家及拉美社會的激烈批評,由此對華盛頓方面在此政策思維上的轉變起到了重要作用。此番轉變促成了「增強性華盛頓共識」(Augmented Washington Consensus)(也稱為「後華盛頓共識」)的產生。
從一開始,抵制市場自由化就是拉美地區市場改革進程的標誌。激烈的政治鬥爭塑造了改革成果的特殊性質,對改革的可持續性產生了影響。
市場自由化:從抵制到接受
早期市場改革主要受到來自勞工激烈的政治阻力。1980年代,拉美各國過渡到民主制度之後,市場自由化遭到強烈抵制,它不僅與軍政府聯繫在一起,而且也面臨著新的民主國家內部,國民對改善生活水平日益增長的期望。因此各國政府均拒絕了國際金融機構建議的「正統處方」(orthodox prescriptions),選擇依靠「非正統處方」(heterodox prescriptions)進行改革,但最後仍以失敗告終。
爭議:拉美接受市場自由化的背後驅動力
關於拉美國家陸續接受市場自由化的原因,在學術界主要分為以下兩個觀點:
1. 該進程中的大多數改革都是在民主選舉的背景下進行的,贏得了大量民眾支持。
2. 該市場自由化的進程是一種專制的、自上而下的強制性過程。持此類觀點的學者中,有人著眼於拉美地區悠久的個人主義領導傳統,領導人因此擁有忠實的支持者和權威;另一些人更加強調,拉美各國將決策者與社會各利益階級進行了隔離,特別是針對那些反對改革的工人和中產階級群體。此外,相關學者還認為,拉美的市場自由化改革進程,離不開一隻高度負責、團結一致的市場改革專家團隊,以此有效加強政策隔離。
其他部分學者則認為,市場改革的過程應當是一個更加多元化的過程,諸如政黨分裂與政治兩極分化等因素也應考慮在內。
當時的大多數學者認為,拉美各國工會力量削減,公民社會結構已經變得支離破碎,市場改革將在拉美的土地上根深蒂固。然而這種觀點顯然低估了民眾組織對於新自由主義改革強大的抵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