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公交、地鐵要掃碼不會弄,超市購物自助收銀臺不會操作,去銀行辦理業務不會開通手機銀行……這幾天,華商報記者和老人一起去體驗了數字時代下老人們的艱難生活。老人們說,現在智慧型手機就是萬能鑰匙,可他們偏偏不會。
不會掃碼,天天帶著身份證出門
在西安6路公交車怡園路北口站點,華商報記者遇到了乘車去往省醫院的77歲宋大爺,他說自己有一些慢性病,隔段時間就要去省醫院看病、取藥。
公交車來了,乘客拿著手機掃健康碼,宋大爺拿出了身份證,刷了公交卡後,他上車把身份證遞給公交車上的安全員,安全員對著車上的攝像頭掃了一下,宋大爺順利上車了。「我沒有智慧型手機,也不會掃碼,疫情期間好幾次都因此沒坐成車。從那之後,我每次都帶上身份證出門,因為坐車、坐地鐵都要看。特別麻煩,老怕身份證丟了。」
在曲江金地廣場公交站,75歲的竇阿姨拿著老年卡上車,竇阿姨說:「一般情況下,拿著老年卡上車司機都會通融。遇到特別嚴格的時候就上不去了,就等下一輛車碰碰運。」
坐地鐵刷老年卡「無效」 老大爺急出一頭汗
在地鐵二號線體育場站,滿頭銀髮的馬大爺和老伴兒拿著行李箱進站,老伴兒刷了老年卡後順利進站了,但馬大爺的老年卡刷了幾次都顯示「卡無效」。馬大爺來來回回在幾個閘機上刷都不行,急得滿頭大汗。後來,趁其他乘客刷手機進站時緊隨其後進來了。「不知道出了啥問題,咱也不懂,也不知道問誰。」馬大爺說,自己不會用智慧型手機,老年卡高峰期不能乘坐地鐵,感覺出行挺難的。
在地鐵三號線大雁塔站,78歲的趙大爺緊緊跟在女兒身後掃碼進出站,買票都是女兒幫她完成的,看著女兒熟練地手機操作,趙大爺有點羨慕,也有點落寞。
「沒有智慧型手機,現在坐地鐵都很難。」趙大爺說,自己很久沒出門了,跟著閨女到大雁塔轉轉,「進站掃碼、電子支付買票我都不會,要不是跟著孩子,我看我現在都不會坐地鐵了。」
超市購物擔心人工收銀臺被取代
在城南一家超市收銀處,72歲的李阿姨在自助結帳臺處慢慢地學著用自助收銀機結帳。商品掃碼掃到一半,李阿姨發現有幾個掃重複了,又全部重新掃,最後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終於成功結帳。「以前來超市購物,人工收銀臺挺多的,現在人工收銀臺值班的人越來越少,有時候著急買東西得排很長的隊。我剛才體驗了一下自助收銀機,如果沒有工作人員幫忙真是操作不了。真擔心人工收銀臺如果被自助收銀機取代了,老人們可怎麼購物啊?」
李阿姨說,除了購物,去銀行辦事也挺難的。她有次去取錢,工作人員說5000元以下去自動取款機,她想查餘額和交易明細,工作人員讓她下載App,開通手機銀行。她多問了幾句工作人員就不耐煩。她那天啥也沒辦,還生了一肚子氣,「感覺挺委屈的,幹了一輩子工作無怨無悔的,沒想到老了卻跟不上時代了。
希望社會留給老年人過渡期長一點
市民王先生今年快60歲了,愛人今年退休了。他幫愛人去銀行辦理退休工資激活手續,「我用銀行智能機辦的,還需要工作人員協助,拍照、手機掃碼等程序弄完用了十幾分鐘,如果沒有智慧型手機就特別難辦。」
王先生說,自己在老人裡算比較年輕的,但也頗有感受,「數位化時代來臨了,老年人一方面生理上跟不上,眼睛花了,耳朵背了,腦子也轉得慢了,跑不過網絡了,但老人其實很想融入社會。子女在跟前的,一定要耐心教一教父母。也希望社會上的年輕人,如果遇到不會操作智慧型手機的老人就能幫幫他們。此外,希望社會給老年人的過渡期再長一點,不要凡事一刀切,等一等老人,這個社會才會更文明。」 華商報記者 毛蜜娜/文 強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