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馮小足,1966年出生於豐順縣湯坑鎮。豐順縣博愛慈善服務協會常務副會長、豐順縣助學會成員。經營著市場豬肉檔生意,利用業餘時間參與義工活動,一年義工服務時長近1000小時。截至目前,已對口資助4名品學兼優的貧困高中學生完成學業,「一對一」照顧3名留守老人。
二三十年來,我的每一天都是從凌晨4點開始的。天沒亮,我的豬肉檔燈光先亮起,與妻子搭檔準備迎接新一天的生意。我分割新鮮豬肉,派送給各餐飲店,妻子留在豬肉檔經營。小本生意供養著一家子,現在三個孩子已各自成家。
馮小足經營著市場豬肉檔生意,利用業餘時間參與義工活動。(馮錦坤 攝)
上午,我是市場裡「磨刀霍霍」的「豬肉佬」。等到中午豬肉檔收檔,我便開始了另一份工作——當義工。2015年,我加入了豐順縣博愛慈善服務協會,在經營豬肉檔之餘,還負責著協會的日常工作。該協會於2014年獲縣民政局批准成立,秉承著「微塵精神、匯聚關愛、播灑陽光、傳遞愛心」的宗旨,開展扶貧濟困、助老助孤、助學助殘、助醫救災、義工服務等公益活動。
協會義工們來自各行各業,大家出行AA制,不求回報,只想著以行動踐行社會責任,為社會出一份力。我們到敬老院幫老人家修剪頭髮、打掃衛生,老人們像盼著自家孩子一樣歡迎我們的到來。我們走訪留守老人,和老人家話家常,帶去日常用品,他們滿臉的皺紋裡洋溢著開心的笑容。我們還組織了慰問一線環衛工人、清明節緬懷烈士、參與自行車賽事志願活動等等。參與義工服務是我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光。
2017年,我們在戶外開設了衣物愛心牆。愛心牆上寫著「在這面牆上,任何人都可以將自己多餘的衣物掛上,有需要的人可以隨時將它取走」。隨著天氣轉涼,愛心衣物一上牆都會被領取一空。但每天也會有許多愛心人士送來閒置的衣物,多的時候一天就收到了幾大麻袋衣服。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第一時間將接收的愛心衣物,進行分類整理,再掛上牆提供給需要的群眾。
馮小足正在整理愛心衣服,掛上愛心牆供需要的群眾領取。(林玉瑩 攝)
說起資助寒門學子完成學業,還得從一次義工服務說起。2015年,我剛開始參與義工服務活動,探望一戶困難家庭。那是一戶單親家庭,收入微薄且家中孩子多。因為家庭實在困難,其中一個小孩正面臨著高中輟學的窘境。
我也是農村出身,讀的書不多,吃過沒文化的虧,不能讓這些家庭貧寒的優秀孩子再走我這條老路。於是,我決定通過豐順助學會平臺,對接資助這名孩子完成學業,給予他高中三年每學期學費和每月的生活費。
這孩子學習勤奮又懂得感恩。他每次考試都會發來成績單向我報喜,過節時會發問候簡訊。一次放假,他還找到市場,帶著5個蘋果來看望我。我想這就是付出的最好回報了。
後來,我又陸續幫助了3個孩子。他們親切地稱呼我為「馮叔」。我勉勵他們:在學校不跟同學攀比貧富,要「攀比」學習,現在既是長知識又是長身體的年紀,千萬不能餓肚子上學。到目前,我幫助的孩子已有兩個考上了本科大學,兩個在讀高中。
以前我的家人並不理解我的做法,埋怨我每天不著家,對外人的付出勝過自家人。現在他們都支持我的這份工作。我一年累計義工服務時長近1000小時,只要社會需要,我會一直堅持下去。
我只是一個「無名之輩」,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眾人拾柴火焰高。現在豐順縣博愛慈善服務協會已有600多名義工,點滴之力也將匯聚成磅礴力量。
為馮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