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將「風」分為外風及內風。
內風主要是脾虛、陰虛、血虛等因素所發。
由於現代環境及生活習慣的改變,許多過敏致病因素也可歸入「風邪」的範疇,如塵蟎、動物毛屑、魚腥發物、吸入花粉、煙塵、異味氣體等。
現代醫家也將「燥」分為外燥及內燥。
內燥主要是由火熱邪氣或陰虧血虛等因素誘發。
由於過敏性咳嗽屬於慢性咳嗽範疇,病程多在2個月以上,日久耗氣傷陰,津液虧損,無以榮養肺臟及咽喉。
肺為華蓋,開竅於鼻,與天氣相通,外合皮毛,素體肺陰不足,無以祛邪外出;
脾為後天之本,主宗氣的生成,脾氣虧虛,無以推動肺臟祛邪外出;
腎為先天之本,肺為腎之母,腎精不足,以致肺陰不足,肺虛無以祛邪外出。
風—肺乃嬌髒,外合皮毛,易受六淫等邪氣侵犯,而風易襲陽位,故風邪是肺系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
肝陰不足、脾胃虧虛而引動內風,復感外風,內外交結,使咳嗽遷延不愈。
燥—燥性乾澀,易傷津液,燥易傷肺,肺喜潤而惡燥,故燥邪也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發病—風為百病之長,外風侵襲衛表,秋季氣候乾燥,而隨著空調的普及,冬春也易感受燥邪,燥邪與風邪交結,合而為病。風又為陽邪,輕揚開洩,易耗氣傷津而化熱化燥,風與內生之燥邪交結,發而為病。素體陰虛、血虛,引動內風,復與秋燥交結,或與內生之燥交結,合而為病。
風藥與「燥」的關係
《醫宗必讀》曰:「又如地上淖澤,風之則幹,故風藥多燥;且溼為土病,風為木病,木可勝土,風亦勝溼,所謂下者舉之是也。」故世人大多認為「風藥多燥」,使用風藥可直接燥溼,會讓機體陰傷更重。
然而,在《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中均無「風藥性燥」或「風藥多燥」之語,這可能是後世醫家對李東垣思想的曲解。
「風藥多燥」主要體現在助脾之升清與助脾之健運。但多用風藥可耗傷陽氣及耗傷陰津,風藥辛味升散,其性開洩,過則耗氣傷津。當然,還有少數風藥可以直接燥溼。
風藥具有辛散透邪、息風止痙、搜風通絡、升舉清陽、通陽暢氣、開鬱散結、發散鬱熱、散瘀和血、順氣導痰、助脾勝溼、助肺宣發、助腎化氣、引藥上行的功效,然而大都需要與其他藥物配伍或在方劑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