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日晚,本人參加一次宴請,估計是吃了幾塊燒鵝肉,當晚出現咽痛,吞咽加重。同事說三七花泡茶有效,喝了2天也不見好轉。4號上午咳出一塊膠凍樣黃痰,4-8號外出旅遊反覆鼻塞、咳嗽、咳黃痰、痰較多,擤鼻涕黃稠,期間吃過「頭孢拉定、咳特靈、撲爾敏、必嗽平、速效傷風膠囊、小柴胡衝劑(只吃一次)」,效差。9-11號返回醫院「靜滴青黴素(一次)、口服京都念慈庵蜜煉川貝枇杷膏」,效果也不理想。
近3天來咳嗽伴後背(肩甲下區域)脹痛,夜間尤甚,有時咽癢作咳,有時感覺有一股氣自內衝出而咳,食慾欠佳。12號下午找同事拍片,DR提示:雙側支氣管影增多、增粗,結合臨床,考慮支氣管炎。當時好像是在本網站下載了李玉賓的《臨證辨象》,其中好像有提到「麻黃湯合平胃散、二陳湯」,於是自己隨便開了幾個藥:麻黃6 杏仁3 半夏3 陳皮3 生薑15(自備)五味子5 白豆蔻3 生甘草3 2劑。
上藥只有一點點,加水1碗半,溫水泡30分鐘,煮剩1碗水(書上說取其藥氣則不宜久煮,取其味(補益類)宜小火久煮)。其實煮完藥後我也有點害怕,不知道辨證用藥,再說也怕麻黃的副作用。權衡之下先喝了2口,大約30分鐘後,自覺舒服,不怎麼咳,於是大膽喝完剩餘湯藥,當晚幾乎沒有咳嗽,一覺到天亮。
第二天上午仍有清濁鼻涕,偶有咳嗽,幾乎沒有痰,但咳嗽時仍有背部脹痛。晚上再煮剩下一劑藥,吃完藥後,次日晨起時小便短赤,咽中不適,覺有異物感,偶咳,有痰(中間黃稠外清稀),鼻塞,流涕,稀涕中略帶黃綠色,味鹹,打噴嚏。
看來方藥有效,但又不全對症,怎麼辦?於是翻開中醫內科、方劑學、中藥學等書,上方做出修改:麻黃3 杏仁3 桂枝2 甘草3 生薑12 陳皮3 半夏3 桔梗3 白豆蔻3 黃芩1.5 1劑。(藥物劑量是受彭子益醫書合集影響,所以小劑量試試)
仔細一看,這不是麻黃湯合二陳湯加減嗎?再試著分析:麻黃湯可以治療支氣管炎,二陳燥溼化痰,藥性賦提到:桔梗開肺利胸膈而治咽喉,正好對症。黃芩清肺熱(黃痰、黃鼻涕,我的理解是肺熱),白豆蔻芳香化溼濁,醒脾(脾為生痰之源)。
自我分析較滿意,於是撿了一劑藥。中午喝了小半碗,當時很多鼻涕,擤完鼻涕很快又有,為稍粘、清稀帶有少許青綠色鼻涕,但幾乎無咳嗽,無咽部不適,無背脹痛。至今未在出現類似症狀。
上個月底,我姐姐出現咳嗽,乾咳為主,口服西藥多天未見好轉,咳嗽以夜晚為甚,伴兩脅下疼痛,聽其咳嗽有痰,但咳不出。上方原劑量不變:麻黃3 杏仁3 桂枝2 甘草3 生薑12 陳皮3 半夏3 桔梗3 白豆蔻3 黃芩1.5 2劑。1劑減輕,2劑已愈。至今20多天未再發。
來源:愛愛醫醫學論壇,作者:jeaky200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