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陽膽經第6個穴位:懸釐穴,出《針灸甲乙經》。為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
位置:先確定頭維穴和曲鬢穴的位置,取一標明四等分的彈性皮筋,拉長皮筋,使其兩端點分別與頭維和曲鬢對應,在該皮筋上3/4與下1/4交點處即為此穴。
1.懸,吊掛也。
釐,治理也。該穴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降濁分清。
本穴物質為懸顱穴冷降下傳的水溼之氣,至本穴後,滯重的寒溼水氣進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氣則由本穴外輸頭之各部,本穴對天部的水溼風氣有治理的作用,故名。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2.手足少陽陽明之會。在本穴匯集的氣血當中,既有手少陽的上行之氣又有足陽明的下行之氣,故本穴為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懸即懸垂,釐同「氂」,指長毛,此穴在顳顬部,懸垂的長髮之中,故名懸釐。懸釐穴主治頭面,耳目等疾患:如偏正頭痛,目外眥痛,耳鳴耳聾,齒痛,面痛,心煩,熱病汗不出,癲癇,偏頭痛,目赤腫痛,耳鳴,面腫,現代又多用懸釐穴治療血管性頭痛,神經性耳聾,三叉神經痛,神經衰弱,結膜炎,鼻炎,牙痛等。
因此刺激懸釐穴,可以治療偏正頭痛。頭暈目眩時,用食指和中指輕輕揉按懸釐,不適很快就能緩解:重按懸釐穴,可止偏頭痛。
1.配聽宮、翳風,有清熱瀉火的作用,主治耳鳴。
2.配鳩尾穴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
3.配束骨穴治癲癇。
4.配外關穴、風池穴、太陽穴,有疏風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5.配頰車穴、地倉穴、顴髎穴、人中穴,有祛風通絡的作用,主治面癱,面腫。
6.配風池、太陽、外關,治偏頭痛。
功效:清頭目,通絡解表,清熱散風。
主治:頭面、耳目等疾患。如偏正頭痛、目外眥痛、耳鳴耳聾、齒痛、面痛、心煩、熱病汗不出、癲癇等。
1.《針灸甲乙經》:熱病頭痛,引目外眥而急,煩滿汗不出,引頷齒,面赤皮痛,懸釐主之。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懸釐主之。
2.《備急千金要方》:主麵皮赤痛。
3. 《針灸大成》:主麵皮赤腫,頭偏痛,煩心不欲食,中焦客熱,熱病汗不出,目銳眥赤痛。
4.《類經圖翼》:主治偏頭痛,面腫,目銳眥痛。
5.《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熱病汗不出,頭偏痛,煩心不欲食,目銳眥赤痛。
1.針刺:一般沿皮刺0.3~0.5寸。向後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
2.艾灸:間接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3.推拿:點按法、揉法、推法。用大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穴位,有酸、脹、痛的感覺、重按時鼻腔有酸脹感。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