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為滿足社會需求,提高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質量,愛德基金會成立了愛德慈佑院。愛德慈佑院內的學員多以患有唐氏、智力障礙的青少年為主,大家通常稱呼他們為「喜憨兒」。
在服務中,工作人員發現學員們在與普通人多接觸後,其精神面貌有很大的改善。之後,慈佑院就不斷開始尋求讓學員接觸社會的機會,同時也在思考如何讓慈佑院從單一的託養機構變成能夠為智力障礙學員提供職業康復培訓的機構。
經過考察調研及借鑑國內外經驗,是年11月,以職業訓練、推薦就業的方式,為智力障礙的學員提供培訓和就業指導服務的愛德麵包坊成立。2009年,愛德麵包坊完成工商註冊,正式以社會企業的身份對外經營。
澎湃新聞記者 何鍇 視頻編輯 曾怡文責任編輯:儲靜偉
「喜憨兒」和普通人在意識、行為上存在很大差異,對他們的職業訓練困難重重。普通人培訓一兩個月就能夠十分熟悉的麵包製作流程,於「喜憨兒」來說需要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學會的只是其中的某道工序。所以,麵包坊的老師、師傅們在他們每個人身上都傾注了大量的耐心和愛心。在培訓過程中及結束後,特教老師還要對每個學員進行階段評估,最終只有合格的學員才能夠進入麵包坊進行工作。
為什麼如此艱難,愛德卻在這條助殘路上這般執著?因為助人發展、助人自助一直是愛德基金會專注公益的基礎理念之一,而不斷創新更是愛德基金會歷久彌新的重要經驗之一。愛德希望通過公益項目為殘障人士提供展能平臺,去倡導社會關注並接納他們;同時通過社會企業的經營達到為公益事業造血的目的。截止目前,愛德慈佑院、愛德麵包坊共服務智力障礙學員約500人次,參與職業培訓以及就業的學員達到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