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英語,很多華人移民不禁捂了捂心口。。。
語言不通畢竟是很多移民老鐵十多年的痛。。。
小編十年前剛來溫哥華留學的時候,在一對好心的福建老移民家裡做寄宿學生。當時他們已經在溫哥華奮鬥10多年了。女主人來接機時我見到了她。第一眼就覺得女主人太過清瘦,雙臂上綁著厚厚的綁帶。沒見著男主人,據說在上班走不開。
一到住的地方,我就被眼前的白色歐式大別墅驚呆了!「哇。。。阿姨,您也太會賺錢了吧!」我不禁感嘆。腦子裡不住地幻想女主人英姿颯爽用英文舌戰群儒的女強人形象。
女主人淡淡一笑,說:「咳,什麼太會賺錢,都是苦出來的。我開了個粽子廠,得加班加點地包粽子蒸粽子拿去中國超市。
這手臂天天得掀幾百次兩百斤蒸籠,」她揮了揮綁著厚厚綁帶的手臂,「十幾年了天天這麼做。早知道這樣還不如在國內待著舒服呢!我老公組了個裝修隊,領著三五個人每天幹著白人不願意幹的活,又髒又累的。」
我有點驚訝,這怎麼和我想的不大一樣啊,「確實真的好辛苦啊,還好能和本地人交流,不然……」阿姨嘆氣打斷我,「來了十幾年了,只會一句Hello,別的看英文文件什麼的全憑十歲的女兒。」 女主人一邊說一邊幫我提著行李,看起來手勁不小。
他們是我來加拿大見到的第一對完全不懂英文的夫妻,我雖然很佩服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但也非常不明白他們為什麼明明知道自己英文不好也不願意學英文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時間久了才發現,來加幾十年還不懂英文的人真的是比比皆是!可能是因為溫哥華有著巨大的華人社區和就業市場吧,讓原本英文基礎不好的人更能縮在自己的舒適圈裡生活。
我的爸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是需要我作翻譯,不願意自己去查詞典了解意思;二是生活圈子完全是中文環境。
我曾經非常積極地幫爸爸學習英文,可他總是半途而廢。問他為什麼,他總是說自己有一份小小的工作就好了,而且已經年過半百,經不起折騰。可能這也是當初那對福建夫妻的想法吧——他們總覺得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卻不知道最重要的是擁有交流的能力。
還有一些人把寶壓在海外生活上,入境前覺得自己周圍都是白人,在環境逼迫下英語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可到了目的地才發現,自己的舒適圈已經被前人建設好了,那自己就在裡面好好乘涼吧。
移民本身的心態是攻克語言關的關鍵,不論哪個年齡層的移民,光指望著大環境造就自己的英文水平是不可能的。對於天上會不會掉下吃一口就會英文的餡餅,那還是在夢裡討論吧。
特別是帶孩子移民的朋友,自己對破罐子破摔的態度是非常影響小朋友的。自己作為成年人多少有點抗壓能力,但對於孩子來說,全新的外語環境是個很大的挑戰。
不過不用擔心,現在有個特別好的機會,可以讓孩子和新移民或者不會英文的老移民對英文學習提起興趣。為了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第三屆大英國協少年英文作文比賽開始報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