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究竟什麼意思?

2021-02-12 語文一點通

俗語,作為一種語言單位,最早出現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俗語在古代社會,是百姓的常用語之一,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廣泛流行。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自古提倡孝道,因此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了眾多關於孝道的俗語,例如「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就是其中之一。


母在不慶生

從字面理解,這句話是告訴我們:

為什麼古人會有這麼奇怪的想法呢?

其實,古人說的「慶生」並非指過生日,而是指「過壽」。

按照古代禮制規定,幼兒、青年、中年人都是不能過壽的,人只有過了50歲,過生日才能稱為過壽。

按照《周禮》記載:

而且就算年過50,但家中父母尚在,最好也不要做壽,因為「尊親在不敢言老」,這體現了對老人的一種尊敬和孝心。

那為何古人還要特意強調:「母在不慶生」呢?

這主要是因為古代醫療條件落後,女人生孩子出現意外的機率非常高。

所以孩子生日那天,對於分娩的母親來說也是最危險,最痛苦的一天。

中國人最講究孝道,特別是母親的十月懷胎,以及一朝分娩的辛苦和艱難,應該值得每一位子女銘記。

最懂感恩的人,自然不會在母親最痛苦的一天,來慶祝自己的生辰,所以才有了這句俗語。

除了告誡子女要懂感恩,這句話還有更深的一層含義,那就是告誡子女:

有機會還是要多孝敬父母,不要只顧著自己過生日,而忘記了母親的壽誕,趁著老人還健在常回家看看。

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莫要等到那時再後悔。

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在外與朋友大辦生日宴,卻總是記不起母親的生日,只留老人在家苦苦期盼。

作為兒女,今後請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讓他們能夠度過一個兒孫繞膝的安樂晚年。


父在不留須

對於這句話,很多人不理解,在古代中國,男人成年之後都會蓄鬚,只有極少數人不留鬍鬚(例如太監)。

而且儒家思想告誡世人:

在古代,鬍子是美男子的標配,《漢書》中描寫劉邦的容貌寫道:

還有武聖關公,人稱美髯公,鬍鬚長達兩尺。

很顯然,古代人在成年之後就會蓄鬚,那這句「父在不留須」的俗語,是從何而來的呢?

這還要從辛亥革命說起,1911年,革命黨人在武漢發動起義,迫使清朝皇帝退位,結束了中國數千年的封建歷史。

為了改變國人封建落後的思想,革命黨廢除了儒家中很多糟粕思想,比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鼓勵男子割辮、剃鬚。

後來還形成了一種風俗,父母都在世,不留須,父親去世,留上唇鬍鬚,母親去世,留下巴鬍鬚,雙親都故去,才會上下一起蓄鬚。

現在能夠看到魯迅先生的照片,幾乎都留有上唇鬍鬚,這就是他為了紀念去世的父親而留的。

不過到了現代社會,人們的審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皮膚白淨的「小鮮肉」成了人們追捧的對象,很多男人早已不再蓄鬚。

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愛,從來都是無私的,潤雨無聲的,他們不會真正在乎子女為不為自己過壽,蓄不蓄鬚。

他們為子女的奉獻都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

古代有二十四孝,有孝子割肉奉母,現代的年輕人也應該秉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將孝道繼續發揚光大,經常回家看看父母。

父母期盼的只是闔家團圓,兒孫繞膝,不論有錢沒錢,只要全家人歡樂幸福就好!

相關焦點

  • 俗語: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啥意思?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俗語,這些俗語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意思大多也都比較通俗易懂。
  • 俗語:「不嫖莫轉,不賭莫看」說的是什麼意思?
    在氣氛熱烈的談話過程中,會把幾句俗語夾雜其中,時常用它來襯託談話內容有份量,說得有道理。比如下面這句俗語:「不嫖莫轉,不賭莫看」,老哥們經常作為「口頭禪」來說,因為這些家風家訓都是為了防微杜漸。01不嫖莫轉「不嫖莫轉」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既然你不是嫖娼之人,就不要到煙花柳巷去轉悠。既然你總到裡去溜達,肯定就有那個心思。
  • 農村俗語:「夜貓不進無病之家,燕子不進苦門之家」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夜貓不進無病之家,燕子不進苦門之家」是什麼意思呢?說的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床不離七,門不離五」啥意思,到底有什麼講究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不管在哪個方面都有一套一套的俗語,規矩,而這些俗語文化雖然在現在看來是封建迷信,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這些可以使一代一代人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精煉出來的文化結晶
  • 農村俗語:「鬼哭不害怕,狗嚎嚇死人」,什麼意思?有啥道理?
    導讀:農村俗語:「鬼哭不害怕,狗嚎嚇死人」,、什麼意思?有啥道理?
  • 俗語:「寧嫁老頭,不嫁小猴」,啥意思?
    俗語「寧嫁老頭,不嫁小猴」,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寧可嫁給比自己年齡大的人,也不嫁年齡小的人。
  • 民間俗語:「白虎穿堂」,究竟啥意思?
    對於如今很多年輕人來說,農村老人的有些說法,他們反而會覺得有些落後,甚至感覺不靠譜。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
  • 俗語:好女三六九,好男二五八,究竟什麼意思?
    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
  • 民間俗語:「白虎穿堂,家敗人亡」,究竟啥意思?
    對於如今很多年輕人來說,農村老人的有些說法,他們反而會覺得有些落後,甚至感覺不靠譜。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
  • 農村俗語:「餓死不吃觀音土,窮死不賣牛皮鼓」是啥意思?
    那麼,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我們就聊一聊這句俗語。一、餓死不吃觀音土觀音土,又名高嶺土,也被稱為膨土巖、白泥、皂土、陶土、甘土、斑脫石等。觀音土中富含矽、鋅、鎂、鋁等礦物質,是生產陶瓷製品以及粘土耐火材料的重要原料之一。觀音土中除了含有礦物質之外,是沒有任何營養價值的。然而,在過去鬧饑荒的年代裡,樹皮、草根都被老百姓吃光了,人們是再也尋找不到可以飽腹的食物了,於是,便開始尋找新的「食物」來源。
  • 農村俗語:「喪不報孝不吊,不燒紙錢不謝孝」,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有這樣一句俗語,「喪不報,孝不弔,不燒紙錢不謝孝」包含了農村關於喪事的很多講究,不過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其實這句話就是一個字面意思,是說如果家裡有人去世了,子女就需要到親戚朋友家報喪,得到消息的親戚朋友就會來弔孝,相反的如果子女沒有去報喪,親戚也不會來弔孝,如果親戚朋友來弔孝的時候燒了紙錢子女就需要磕頭回禮致謝,如果沒有燒紙錢當然也就不用磕頭回禮。
  • 農村俗語:「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究竟為什麼?
    ----「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而「財」是什麼?「財」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對象。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由此可見人們對財富追求的痴狂。自古以來國與國之間的所有戰爭幾乎全部是因爭奪財富而引起的。為了最大限度地佔有財富,許多人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由此可見財富對人們的吸引力能有多大。
  • 民間俗語:「齒軟不赴喪,肉軟不吃涼,腿軟不同房」,啥意思?
    很多民間俗語和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先關,有些俗語告訴了人們養生保健的方法。
  • 俗語:鮮花屋中放,花旺人不旺,是什麼意思?屋子裡不能種花了?
    但是有一句農村俗語叫「鮮花屋中放,花旺人不旺」,卻給很多人在居室內擺放鮮花澆了一盆涼水。這明擺著是建議人們不要在居室中擺放鮮花呀。一旦擺了的話,花是旺人,可是人卻不旺了,這裡面到底有什麼道理呢?其實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居室內擺放鮮花,還真的有害無利。鮮花也是生命,它的生長主要也是靠吸收空氣中的氧氣。
  • 農村俗語:「男怕耳煽風,女怕鼻露空」,究竟什麼意思?
    俗語作為老百姓的精神財富,早已經融入了每一個老百姓的血液中。作為一種傳統文化,雖然語言方面比較蒼白,但是卻蘊含了老百姓的心聲。
  • 農村俗語:「娶妻要娶窮家女,說媒不找'半邊人'」是啥意思?
    父親的這種說法著實把小李弄了個一頭霧水,小張這麼好的姑娘,父親幹嘛不同意這門婚事呢?小李心中有疑問,自然會要求父親講明白他不同意這門婚事的理由,誰知父親竟然這樣說:如果小張是窮家的姑娘就好了,只可惜她是富家的姑娘。因此,你是不能與她走到一起的。「什麼?因為小張家的條件不錯,我們倆就不能結合了嗎?這是什麼邏輯呢?」小李不解地問。
  • 俗語: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鞭春是啥意思?
    我們中國人總是有很多的規矩還有習俗,有一些是積極的,有一些則是我們都不能理解的、負面的東西,甚至還有一些糟粕,完全不適應我們現在的生活還有社會環境
  • 農村常說:「好桶不打三道箍,好女不嫁三道夫」,啥意思?
    在民間流行著一個俗語,那就是「好桶不打三道箍,好女不嫁三道夫」,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眉毛一條長,勝過萬擔糧」,什麼意思?
    雖然不一定全對,但在大概率的情況下還是比較準確的。今天小編要和大家來說的這句俗語,在民間也流傳很廣的,估計不少人也聽說過。農村俗語「眉毛一條長,勝過萬擔糧」啥意思?眉毛長有啥說法呢?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是說:眉毛中長出來數根很長的眉毛,這樣是非常珍貴的。哪怕是有一萬擔糧食,也不會和他來換。原因是古人認為,「有福」之人才會長出長眉毛,這些長眉毛是長壽的一種象徵。古人的這話有道理嗎?眉毛長有啥好處呢?
  • 民間俗語:「好女三六九,好男二五八」,到底啥意思?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俗語流傳到現在,雖然不如唐詩宋詞那般的經典,但是卻勝在朗朗上口,通俗卻有三分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