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泡麵都經過油炸,而且油中往往添加了BHT(防止食物酸化的安定劑)。BHT本身即是一種致癌物質,會引起肝腫大、染色體異常以及降低繁殖率。方便麵碗上附有一層蠟,由於我們腸胃無法消化蠟,它會附著在胃壁上,所以吃碗裝方便麵的時候最好用瓷碗來泡食。【這是假的!】
【真相】
至少10年前的網絡上已經在流傳這個謠言,權衡利弊,沒有碗麵廠家願意在碗面的碗內加一層蠟。即使真的有蠟,也不會附在胃壁上而是隨著其他殘渣一起被排出。
【論證】
吃泡麵,得重病?先不論這種語焉不詳的流言真實度有幾何,即使這些重病事例全部千真萬確,也未必代表是吃泡麵造成了那些疾病。甲乙兩件事先後發生,並不能證明必然是甲導致了乙。泡麵的發明人安藤百福(Momofuku Ando)多年來幾乎每日都吃泡麵,直到他逝世前幾天也照吃不誤。安藤百福享年97歲,莫非我們也要把他長壽的原因歸於泡麵?
BHT,全名2,6-二叔丁基對甲酚(Butylated Hydroxytoluene),實際上是一種能與自由基反應的抗氧化劑。油脂在儲存過程中很容易被氧化,而氧化產物不僅影響油的口味,而且,往往在「壞」到能被口味感知之前,已經有了相當含量的對健康有不利影響的氧化產物。因此,不加抗氧化劑會給食用者帶來健康風險。
當BHT與油脂同時存在時,氧氣會優先氧化BHT,客觀上起到防止油脂氧化變質的作用。因此,油脂含量高的食物中常添加BHT,此外,BHT在化妝品業、製藥業、化工業中也都有廣泛應用。
BHT的致癌性至今仍有爭議,證明BHT增加罹癌機率與降低罹癌機率的研究都有。此外,由於證據顯示BHT有抑制病毒與細菌的作用,有研究者正實驗用BHT治療皰疹與愛滋病。
1999年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把BHT的每日容許攝入量定在0.3 mg/kg體重。根據中國1992年提交的數據,中國人均攝入BHT大約在0.016 mg/kg體重,約為容許攝入量的二十分之一。 截止目前,BHT依然屬於FDA批准的正規食品添加劑。加拿大也將其列為食品添加劑中的抗氧化劑。[在沒有更多科學證據證明BHT的安全性有疑慮之前,沒有為之過分擔憂的必要。
至少10年前的網絡上已經在流傳這個謠言,也算是謠言中的老資格了。然而,碗面的碗所用的材質一般是聚苯乙烯(Styrofoam),這種材質本身已經足夠耐熱防水,何況在高溫下融化的蠟很可能會影響泡麵的口感。權衡利弊,沒有碗麵廠家願意在碗面的碗內加一層蠟。退一步,即使真的存在蠟,大部分食用者也不會因為吃下蠟而帶來健康問題。其實,有些糖果外就會包裹一層棕櫚蠟(carnauba)。除了嬰兒或者消化系統有嚴重問題的人,大部分健康的成年人攝入蠟後並沒有任何不良後果,當然也不存在「蠟附在消化系統內」這種情形。 吃下去的蠟很快會隨著其他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一起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