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每個穴位都有著自己獨特的作用,中醫養生中,按摩穴位是常見的養生方法,日常多按摩保健穴位可以防病強身,下面我們來看看中醫穴位按摩養生方法。
一、抗擊各種疼痛——合谷穴
位置:合谷穴位於手背,第1掌骨間隙之中點處。
功效:具有疏風止痛,通絡開竅之功。
按摩手法:
可以用手指或指關節按壓臉部的對應部位,約為十分鐘
二、保護心臟——內關穴
位置:腕橫紋上2寸
功效:內關穴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等作用,因此經常成為中醫醫治心臟系統疾病以及胃腸不適等病症的首選大穴。
按摩手法:
按摩內關穴時,可沿著手腕上下方向或用硬幣側輪滾動按揉,每天按揉半小時
三、養胃治胃病——中脘穴
位置: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處
功效: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
按摩手法:
摩揉,即是雙掌重疊或單掌按壓在中脘穴上,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緩慢行圓周推動,使腹腔內產生熱感為佳。
四、治失眠——神門穴
位置:位於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功效:對於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按摩手法:用手指按揉神門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五、冠心病——心腧穴
位置: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功效:多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神經衰弱等疾病。中醫認為心腧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可治療心痛、心悸、心煩、失眠、健忘、癲癇、狂躁、咳嗽等。
按摩手法:
患者臥位,用兩手手指指腹端按、揉壓此穴。每次2分鐘左右。
六、防治慢性腎病——太溪穴
位置: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功效:對於腎炎病人,按揉後可使高血壓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尿蛋白明顯減少。
按摩手法:
盤腿正坐,用左手拇指指腹按壓右側的太溪穴,按壓時先按順時針方向旋按20次,然後再按逆時針旋按20次,然後以相同的手法用右手拇指指腹按壓左側的太溪穴。
按揉時力度保持適中,每次按揉5分鐘左右,每天2次。
如果喜歡本文,關注公眾號並分享朋友圈,給小編一個小小的鼓勵!
馮家人
堅持分享中醫
養生的公眾號
長按二維碼 關注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若轉載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文中內容所涉及各類藥方、針灸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