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傳》正在熱播,借著電視劇的東風,一場「海選羋(米)公主」活動在十堰格外紅火,投票已過10萬。
「楚國的羋月美,咱們十堰的胭脂米也美,得讓更多人知道!」活動主辦人朱文江是鄖陽區胭脂谷生態農業公司的總經理,他在鮑峽鎮大墩子村發展了300多畝胭脂米基地。盤點2015年成績,他十分得意:「產量過了3萬斤,定價每斤200多元,在北京、上海、深圳的月子會所還是供不應求!」
朱文江原先做房地產,2014年春,他從農村新報等媒體看到胭脂米的報導後,把眼光瞄準了這款深山裡的寶貝。記者看到,胭脂米通體暗紅,還長有紫紅色的芒,蒸熟之後細品,異香撲鼻,細細咀嚼,粒粒筋道。
房縣縣長蔡賢忠原來在十堰市任農業局長,說起胭脂米如數家珍,「胭脂米的叫法來自紅樓夢,康熙品嘗後曾經大加讚嘆,這種米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秦巴深山冷浸田裡,富含花青素、胺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由於生長必須相對隔絕,不長蟲不打藥,畝產才百來斤。」
無獨有偶,除了在鄖陽區鮑峽鎮外,房縣沙河鄉、丹江口市鹽池河鎮天坪村等地,胭脂米生產由組到村,由村到鎮,正穩步擴張,成為十堰市農業產品中一張越來越亮的名片。為誰更正宗十堰幾個縣相互爭辯。
普通大米一斤兩塊多,胭脂米一斤200多還不愁銷。這種喜人的局面來得還有些周折。
十堰市農業局幹部魏建軍介紹,上世紀九十年代,在以糧為綱、以量為綱的時代,一度,當地人創造了地膜水稻技術,在高山冷浸田上種上普通水稻,一畝能多產幾百斤,就扔掉了當地的胭脂稻。現在隨著溫飽問題解決,綠色、營養、保健、養生成為更多人的追求,胭指米的價值又重新被人發現了。
2015年,房縣、鄖陽區與丹江口的胭脂米都申請到了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稱號,火熱的市場更堅定了黨委政府調整農業結構的信心。魏建軍介紹,僅以胭脂米為例,十堰近兩年將力爭全市胭脂米種植面積達3000畝,通過「企業+合作社」種植的方式帶動農民致富。
「綠色決定生死,市場決定取捨,價值才是衡量農業的主要標準。」蔡賢忠說,中央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後,房縣在「十三五」規劃中更堅定了結構調整目標,在農業上要主抓綠色、有機的胭脂米、茶葉、香菇、黑山羊、娃娃魚等高品質的農副產品,讓房縣真正成為高檔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