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四川南充雙福街發生了一起重大車禍事故,一輛特斯拉經過當地街道時「突然加速」,導致路邊行人被撞,造成2人死亡、6人受傷,多輛車受損。
相比以往的特斯拉車禍事故,這次可以說是非常慘重。
特斯拉官微也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稱「根據對車輛數據的分析,顯示車輛沒有發生故障」。
不過特斯拉也表示,相關工作人員已經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了解情況,並全力配合警方工作。
而網友也表示,當地街道車多人雜,本就不便開車,也不排除是司機駕駛技術出現的失誤。
但依然有人猜測,這次又是特斯拉自動駕駛功能的鍋。
目前調查結果還沒有出來,但是又引發了對於特斯拉自動駕駛功能的一波討論。
最近,特斯拉車禍的確不少。
8月12日,溫州就出現了一起特斯拉突然加速導致的車禍事件,這輛特斯拉撞開欄杆衝向了停車場。
車主陳先生稱,當時車子突然加速,剎車失靈。
陳先生也受傷嚴重,經過了7個多小時搶救,輸血近5000毫升,才搶救成功,保住了性命。
幾個月前的6月1日,臺灣高速公路上一輛行駛中的特斯拉Model 3,以110公裡/時的速度一頭扎進路上側翻大貨車的「懷抱」。
車主表示,當時開啟了自動輔助駕駛,以為系統能讓車停下來,然而這輛Model 3並沒有減速的意向,等車主反應過來時已經來不及剎車了。
從畫面中可以看出,這輛Model 3 硬生生把貨車頂出去1米多。難道因為貨車太白,而且又佔據了整條車道,以致自動輔助駕駛系統沒有識別出來?
而對於特斯拉自動駕駛概念容易讓人混淆這件事,早就有人「看不慣」了。
德國一家法院就裁定特斯拉自動駕駛技術「Autopilot」誤導消費者,並禁止特斯拉在推廣中使用「能夠實現自動駕駛全部潛力」等誇大之詞。
而馬斯克堅決認為「Autopilot」這只是個名字,對於這個詞具體的定義,我在官網寫的清清楚楚,消費者應該能夠自己看到。
此前,曾有網友懟道,「你有沒有注意到飛機有自動駕駛儀,但仍然需要兩個人類飛行員」?
他還在推文中引述維基百科對自動駕駛的定義,並將一段文字高亮了出來:「自動駕駛並不會替代人類駕駛員。相反,它可以輔助人類駕駛員來控制汽車,讓人類駕駛員將重心放在其他方面……」
而馬斯克的回覆是,「特斯拉自動駕駛(Autopilot)是根據航空業使用的術語來命名的。德國高速公路稱作『Autobahn』,那它是不是也要改名呢?」
在2016年公眾開始質疑特斯拉自動駕駛技術之初,馬斯克就並沒有改變自動駕駛的叫法。
現在看來,他似乎更加堅定了這種叫法。
雖然特斯拉很可能會因為具體細則中的相關字眼而免受事故訴訟,但毋庸置疑的是,部分車主肯定還是會被這個術語誤導。
我們能做的只是提醒廣大消費者,不要對「自動駕駛」掉以輕心,不要讓方向盤離開你的手。
名為@Sean的答友從研發的角度給出了新的分析思路:「簡單說,特斯拉的快,是用質量作為代價的。而這個代價,隨著用戶數量的快速增加,會越來越明顯。」
傳統車企,一般一個研發周期是3-6個月,也就是說,一年出2-4個大的版本。想改功能?想修復bug?都可以,靈魂拷問等著你。
技術部門內部首先會問:為什麼一定要更新?必要性在哪?有沒有技術風險?油耗、電耗結果怎麼樣?(標定工程師和軟體工程師對答如流)
法規部門會問:你這個更新,根本動機是什麼?有物理特性做基礎的嗎?不會只是為了優化測試結果吧(標定工程師這時候想站起來罵人,被經理摁住)。經理跟著耐心解釋,才能通過審核。
這些流程,看起來很繁瑣,效率很低,但是管理者看重的是,這樣能避免產品出現低級錯誤,影響品牌形象,甚至公司市值。
特斯拉呢?我不知道內部流程是什麼樣的,但是我從特斯拉OTA更新的頻率來看,研發周期跟傳統車企肯定不是一個量級的。否則,也沒有那麼多彩蛋可以推送了。但是快速迭代,也有代價。就比如特斯拉遇到的這些奇奇怪怪的問題,在傳統車企,出現概率是很低的。因為有各種流程、體系,保證這些基礎的功能,被測試過至少3次。
簡單說,特斯拉的快,是用質量作為代價的。而這個代價,隨著用戶數量的快速增加,會越來越明顯。
對此,不知道大家是什麼態度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