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收下這筆錢,我們就跪在這裡……」10月19日,20多歲的溧陽姑娘陳潔瑤和姑姑陳秀鳳等一行人來到武進區雪堰鎮漕橋的一家玻璃店,將5500元錢硬塞給店主陸再如。在陸再如堅持不收的情況下,她們流著淚說出了這句話。這筆錢,是25年前陸再如借給陳潔瑤父親陳貴松的。這裡面,有一段溧陽、宜興兩個家庭互助的溫馨故事。
陸再如的父親陸允中,新中國成立前是宜興和橋小學校長。抗日戰爭期間為避戰亂,陸允中帶著妻子和2個孩子逃難到當時的溧陽周城鄉紅旗村,被陳貴松的父母收留。當時的溧陽農村都是土坯房,生活條件簡陋,陳貴松父母帶著2個孩子,生活貧苦。即便如此,他們仍像招待上賓一樣照顧陸允中一家。4個多月後,時局穩定,陸允中一家回到和橋。從此,兩個家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但受限於當時的條件,沒幾年兩家就失聯了。雖然當時陸再如和陳貴松都未出生,但自他們懂事起,就總聽父母提起這段往事。上世紀70年代末,陸允中寫信給溧陽周城鄉人民政府,通過地方幹部找到了當年的恩人。從此,兩個家庭每年都會有一次往來。1994年,陳貴松從部隊復原後不久,患上了嚴重的類風溼性關節炎,失去了勞動能力。他私下找到陸再如,希望能借3600元開一家竹器店,以維持一家生計。當時的陸再如是村裡的種糧大戶,資金也都在田裡,根本拿不出這麼多錢。但他二話不說,從朋友那裡以「三分息」借了3600元,交到了陳貴鬆手裡。2年後,3600元被陸再如以5500元還清。竹器店開張了,但生意一直不好。那幾年,陸再如每年都會去溧陽看一趟陳貴松,見他家境貧寒,也就閉口不談還錢的事,相反,每次去都要帶些禮物和壓歲錢。2001年前後,陸再如在漕橋開了一家玻璃店,因店裡脫不了人,此後也就沒有再去溧陽。也正是在這一年,陳貴松因病去世。兩個家庭再次失聯。陳貴松彌留之際告訴大姐,等女兒長大掙錢了,欠陸再如的錢一定要還。當時,陳潔瑤年僅7歲。父親去世後,陳潔瑤由陳秀鳳撫養,大學畢業後進入當地一家企業工作。此時,陳秀鳳才把陳貴松的臨終囑託告訴了她,陳潔瑤立即表示要儘快找到恩人還錢。10月14日,陳貴松的2個姐姐、1個哥哥從溧陽驅車來到漕橋,輾轉打聽到陸再如的玻璃店。「他的哥哥姐姐我都認識的,很多年沒見,一見面我就怔住了!」聽說他們是要來還錢,陸再如死活不肯收,說這筆錢也算是他對陳家當年照顧父母的一點答謝,怎麼能收呢?10月19日,陳潔瑤和陳秀鳳又一次來到陸再如家,這才出現了本文開頭感人的一幕。記者昨天聯繫上陳潔瑤時,這個姑娘在電話中一再表示還錢是自己應該做的,一件小事不需要上報紙。陸再如
內容來源於網絡、常州日報、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