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個對自己負責的吃貨嗎?
在工業化食品和有機食品之間你會堅定選擇後者嗎?
你知道你吃的食物來自哪裡?
你知道這些食物的真實成本和背後的故事嗎?
帶著這些問題,美國著名飲食作家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追蹤了一頭牛並親身體驗了不同的農耕模式——今日推薦《雜食者的兩難》(<The Omnivore’s Dilemma>),一部榮獲《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年度十大好書。
波倫考察了三條食物鏈:工業化、有機、原始,對應的正是本書附標題——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在工業化食物鏈上,作者抓住了一個標誌性作物:玉米。愛荷華州是坐擁世界最肥沃的土地之一,但卻主要用於種植無邊無際的玉米和大豆。由於二戰後美國把用於軍事的硝酸銨和毒氣應用於農業,於是世界上就有了化肥和農藥這兩個高產「法寶」。再加上美國政府對種植玉米的政策傾斜和農業補貼,美國的玉米產量大幅增長,從1920年每公頃1230公斤到2002年每公頃12000公斤,隨之而來的是玉米價格的陡然下跌。農民為了獲利,只有繼續提高產量。於是工業化農業讓一個農民可以養活129個人,卻無法餵飽自己一家四口。因為農民需要用賣玉米的錢去購買高價的化肥和農藥,以保持高產量。
與人類的逆城市化相伴的,是動物的「城市化」。為避免玉米生產過剩,畜牧場開始以玉米作飼料。這雖然會導致天性吃草的牛產生胃脹氣,但牛一般不用等到痛苦難忍而死就會被宰殺。波倫特意請教了一位精通農業和能源的經濟學家,試圖計算工業化飼養需要消耗的能源成本。答案是「假設一頭小牛每天都吃十一公斤玉米,然後長到五百四十公斤時宰殺,那麼它的一生將會消耗約一百三十公升的石油,這幾乎是一整桶石油。」
麥當勞理所當然是工業化食物鏈的終端產物。波倫一家去麥當勞點了一份午餐,他點的起司漢堡、大薯條和大可樂,妻子點的沙拉,兒子點的麥樂雞,香草奶昔,超大包薯條和冰激凌。「事實上,我們所吃的餐點幾乎都含有高比例的玉米。實驗室計算我們餐點中的玉米含量,由大到小依序是:汽水(100%都是玉米)、奶昔(78%)、生菜沙拉醬(65%)、雞塊(56%)、起司漢堡(52%)、薯條(23%)。」作者用了不同的比喻來挖苦和諷刺工業化食物鏈——「漢堡和雞塊的魅力之一,是它們是沒有骨頭的抽象物質,讓我們忘記自己吃的是動物。我在漢堡和雞塊中,沒有嘗到任何飼料玉米、石油、抗生素或荷爾蒙的味道。」「這就是我們工業化進食者現在的樣子:玉米無尾熊。」「工業化食物鏈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我們忘記食物來源,或是在一開始就不知道食物的來源。」
書中乾貨太多,主編今天先停筆至此,欲知後事如何,請見下期「吃貨拯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