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新規定了!明年 1 月 1 日起,上海將推新規,規定戶外標牌、設施上的廣告應以漢字為主、外文為輔,不得在同一句中夾雜中英文。如果看到雷人翻譯還可網絡舉報。
品牌和廣告公司又該頭疼了,又不讓用英文,翻譯又要堪比央視的「信、達、雅」,不如我們想像一下明年上海街頭的廣告牌會變成什麼樣。
想板、打死奧拓,以下廣告還能直視嗎?
著名的麥當勞標語「I’m lovin』 it!」可就不能出現在廣告牌上了,只能剩下那句「我就喜歡」。大眾汽車的那句經典的「Das Auto」也得入鄉隨俗,如果直譯就應該是是簡潔明了的「車!」。不過似乎翻譯成「打死奧拓」更受歡迎呢。汽車品牌旗下車型和名稱也都得翻譯成接地氣的中文名才行,SUV 得改稱「運動型多用途車」。
聯想的 Thinkpad 系列電腦以後就要改叫「想板」系列了?Yoga 系列倒是可以直接被翻譯成「瑜伽」系列,好像也沒有很土。
如果要在電腦廣告下加一段系統配置介紹:「4 個通用串行總線 3.0 接口,視窗 8.1 作業系統,全高清發光二極體屏幕」,你真的知道我在說什麼嗎?好吧,為了拯救已經抓狂的你,還原成「4 個 USB3.0 接口,Windows 8.1 作業系統,LED 屏幕」懂了嗎?
蘋果和三星在翻譯中文名上又可以展開新一輪口水戰
在吐槽蘋果這件事上,三星已經找到的長久的樂趣,比如在 iPhone 6 「變彎門」的時候,三星還專門拍了廣告認真地嘲笑了蘋果一番。
不過到了這件事上,蘋果應該可以在口水戰上佔一次上風了,雖然在戶外廣告上可能要用「蘋果手機 6 代大屏版」代替 「iPhone 6 Plus」 了,但三星的 「Galaxy Note」 真的要被翻譯成「蓋世」系列也還是蠻土的,還不如直譯成「銀河」系列來得洋氣?可是一想到除了姨媽巾廣告之外,我們又要看到那麼多「超薄」系列(iPad Air 和 Macbook Air),就覺得蘋果這一局也沒贏到哪裡去。
逼格過高的本土品牌這下尷尬了
近年來,一些本土品牌為了打造國際大牌的形象,紛紛給自己穿上了洋名字的馬夾,新規一出,簡直讓它們騎虎難下。那個每次非要在廣告末尾重複播報英文名「JVJQ」的護膚品牌瑾泉,其實是由廣州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品。還有那個用韓語背景音樂的學習機廣告,喊著「So Easy」的小女孩大概今後只能笑容僵硬地繼續喊「真容易」。來自寶島臺灣的食品企業味全也是重災區,什麼檸檬 C、每日 C,都是它旗下的主打產品,別忘了跟風的蒙牛優異 C。美特斯邦威旗下的高端品牌 Me&City 估計得趕緊起個中文名。
還有不少商家為了體現高大上都在跟風使用的英文詞,如地產圈的 Loft、Art Deco、VIP;美妝界的 DNA,小 V 臉,各種(英文)科技或(英文)因子,以及 BB 霜 CC 霜乃至 XX 霜們;時尚圈的 T 恤、Polo 衫,統統都得從戶外廣告牌上消失。
那些充滿「詩意」的翻譯會被舉報嗎?
曾經有個關於豆瓣上國外唱片名稱翻譯的帖子流傳甚廣,諸如《一覺睡到國慶節》(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呆萌的我》(Diamond Me)等翻譯「意味深遠」又很接地氣。不知道新規一出,這些翻譯會不會紛紛被舉報成雷人 。
下一步是不是就不讓中英文夾雜說話了,Oh yeah!
To be honest,其實有時候那些動不動就中英文 Remix 的高端人士也確實有點 Annoying。但用下達禁令的方式維護「漢語純淨性」,真的有必要嗎?
靈魂與肉體全吸付出
感謝與理性完美融合
TopMarketing
最新銳的商業與營銷公眾號
WeMedia自媒體聯盟成員
010-5620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