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11月18日報導,日本財務省計劃不再對中國、墨西哥、巴西、泰國和馬來西亞五國給予「特惠關稅」待遇。
日方給出的理由是:
☟☟☟
以上五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出口競爭力不斷提升,已無對其繼續給予「特惠關稅」待遇的必要性。
這裡,有些小夥伴可能對「特惠關稅」一詞不甚明了,小編就先給大家普及下與它相關的知識。
具體來看,「特惠關稅」也被稱為「關稅特惠制」,是指一國專對另一國、某些國家專對另一些國家全部或部分商品進口給予減免稅等特惠待遇的關稅制度。
時間追溯到1975年2月,歐洲經濟共同體9國與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區46個發展中國家在多哥首都洛美籤訂了為期5年的《洛美協定》(在連續執行4期後,該協定被2003年4月1日正式生效的《科託努協定》所取代),由前者向後者提供「特惠關稅」待遇。
當然,小夥伴們看到本文的時候,中國尚未被從日本政府「特惠關稅」待遇的名單中剔除——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的消息,日本財務省將在11月24日(也就是明天)召開的關稅與外匯等審議會上,宣布調整這一制度。
但是,「宣布調整」也並非意味著「馬上實施」——該日媒還表示,日本政府將該政策的正式實施時間定為:自2019年度起。
那麼,不論如何,日本政府此次調整該項制度的真實原因何在?
沒錯,睿智如你——日本政府的以上行為歸根結底還是一個「錢」字。
據日媒統計,日本現行的「特惠關稅」制度以143個國家和地區為對象,因此減少的關稅收入達到330億日元,而以上5國就佔到了其中的300億日元。一旦將這幾國剔除該名單,對於財政緊張的日本政府來說,口袋中將由此新增大量稅收。
從中國一國來看,中國商品在日本總進口額中約佔四分之一的比重,2015年適用於優惠稅率的商品約有六成來自中國。
此外,由於進口量的增加,松茸、蒲燒鰻等產品已被提高了關稅。而此次涉及的商品則包括冷凍章魚、塑料瓶的原料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等在內的約3000種商品。
參考來源:人民網、環球網
文、發布: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