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培拉是一款有相當歷史的法式蛋糕。它的食譜出現在20世紀,但在這之前的古老年代便可尋見它的蹤跡,這種夾著堅果,酒味,糖液的多層蛋糕最初起起源於中東,羅馬人將它學會並於徵戰歐洲時將它帶到歐洲,雖然如此,現在版的歐培拉卻是產生在許久之後,因為巧克力和咖啡雖然在16-17世紀就已傳到歐洲,但將他們結合併用到食譜上卻是在19世紀。
近代版的起源說法亦有不同版本很多人認為是一位名叫「Louis Clichy」的法國人發明了它,而這款蛋糕最初也叫Clichy Cake。在1903年的巴黎烹飪博覽會上,它的創作者將自己的名字大而方之的寫到蛋糕的表面---Clichy,這也是近代歐培拉第一次面世。隨後,Clichy 蛋糕成了一款熱銷的籤字蛋糕,在Clichy自營的蛋糕店裡很是熱門。然而不巧的是,另一家糕點店Dalloyau 也銷售著一款極為類似的超人氣杏仁巧克力咖啡奶油蛋糕,另名L'Opéra、它的造型靈感來自法國歌劇院——方方正正的形狀,表面薄薄的黑色巧克力,像極了歌劇院裡大舞臺,而蛋糕表面也會綴上一片金箔,象徵著歌劇院加尼葉(巴黎歌劇院原名),這種說法合理貼切,亦找不出任何漏洞,發展到後來,似乎還更深入人心呢。
傳統上,法國西點師傅會在蛋糕上寫在自己的名字或者Opera,後來也有人在上面畫個五線譜樂符,但無論是哪一款設計都充滿了音樂、歌劇院的色彩。
當然如果你什麼都懶地弄,就那樣乾乾淨淨在放著也未嘗不可
歐培拉一般不會做其它圍邊之類的刻意裝飾,這樣方正的簡約,從側面就可看到它豐富的層次,對食客來說亦是一種感觀上的享受,裝飾多了,就畫蛇添足,不像Opera了。
----覺得本文不錯!
----可以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想了解更多烘焙資訊掃一掃關注——世界頂級烘焙教學周刊
優秀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