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據《俄羅斯報》援引歐洲與國際綜合研究中心資深科研員瓦西裡·卡申的話報導,雖然鄰國已經在軍用發動機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空軍在短期內依然離不開俄羅斯發動機。瓦西裡·卡申表示:「目前AL-31發動機仍然是鄰國空軍不可或缺的裝備,至少有300架戰機還在繼續使用這款發動機,並且俄羅斯今後會繼續提供AL-31發動機。」但瓦西裡·卡申同時強調:「鄰國解決這個問題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他們很快就能實現第四代戰鬥機完全國產化。」
目前空軍至少有5款戰機還在使用AL-31發動機,分別是蘇-27、蘇-35(使用AL-31改進型發動機)、殲-11A、蘇-30MKK、殲-10、殲-20,其中殲-10C與殲-20已經開始測試渦扇-10發動機,而剩下的幾款戰機由於都採用了俄羅斯的原始設計,因此很難換裝渦扇-10發動機,未來依然要繼續使用AL-31發動機。與渦扇-10發動機相比,AL-31缺少全權數位化控制系統、軸承的潤滑可靠性差,正在逐漸被更可靠的渦扇-10取代。
此外殲-16、殲-10C戰鬥機正在大批量生產,相比之下渦扇-10發動機的產能相對不足,因此很難為之前的機型換裝AL-31發動機,包括殲-10A、早期殲-20在內的一些機型,可能會繼續使用AL-31發動機,直到渦扇-10發動機的產能富餘。此外運-20、轟-6K等大型飛機,也需要繼續使用俄羅斯的D-30發動機。
俄羅斯戰略與技術分析中心副主任康斯坦丁·馬基延科認為:「任何航空發動機都是機械製造業中技術最先進的產品,能夠製造軍用發動機的國家數量遠遠少於能夠製造核武器的國家數量,雖然鄰國製造出了渦扇-10發動機,並且還在研發渦扇-15發動機,但是現在談論超越俄羅斯發動機還為時尚早。」一款發動機從完成研發到測試,最終解決可靠性問題並批量服役,至少需要10年時間,這是任何國家都無法迴避的問題,因此渦扇-15發動機短期內無法量產。
康斯坦丁·馬基延科強調:目前只有俄羅斯、美國能夠製造推力在15噸以上的軍用小涵道比發動機,改進型渦扇-10發動機的最大推力只有14噸,還不如蘇-35使用的AL-41F-1S發動機,並且俄羅斯的發動機已經完全整合了矢量推力技術,並將這種技術與飛控系統融合,實現了第五代戰鬥機的「飛火推一體化」。
康斯坦丁·馬基延科認為俄羅斯的「產品30」發動機研發進度快於渦扇-15,這款發動機已經在蘇-57戰鬥機上進行了測試,未來也有可能裝備在殲-20戰鬥機上,這取決於渦扇-15的研發是否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