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滋水清肝飲:出《醫宗已任篇》卷六。組成:熟地、當歸身、白芍、棗仁、山萸肉、茯苓、山藥、柴胡、山梔、丹皮、澤瀉。滋陰養肝,清熱疏肝。主治:陰虛肝鬱,脅肋脹痛,胃脘疼痛,咽幹口燥,舌紅少苔,脈虛弦或細軟。
2.烏雞白鳳丸:即烏雞丸,中成藥。出《壽世保元》、《婦科玉尺》等書。現按照《中藥製劑手冊》製備。原用於婦科病,胎前產後,月經不調,衝任虛虧,肝腎不足諸病。近代引申應用於慢性肝炎、B肝病毒攜帶者之保健調理。
3.一貫煎:清·魏之琇,見《續名醫類案》卷十八。組成:北沙參、麥冬、當歸、生地、枸杞子、川楝子。功能滋陰疏肝。主治:肝腎陰虛,氣滯不運,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幹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虛弦者。口苦燥者可加黃連。
4.左歸飲:出《景嶽全書·新方八陣》卷五十一方:組成:熟地、山藥、枸杞子、山茱萸、茯苓、炙甘草。功能補益腎陰,治真陰腎水不足,腰酸遺洩,眩暈耳鳴,口燥盜汗等。左歸丸方尚有龜板膠、鹿角膠、菟絲子等。
5.四君子湯: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方。組成:人參、炙甘草、茯苓、白朮等分。為粗末,每用二錢(6克),水煎服。功能甘溫益氣,健脾養胃。主治榮衛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腸鳴瀉洩,嘔噦吐逆。
6.右歸飲:出《景嶽全書·新方八陣》卷五十一方:組成:熟地黃、山茱萸、炒山藥、枸杞子、杜仲、炙甘草、肉桂、制附子。功能溫補腎陽。治腎陽不足,氣怯神疲,腹痛腰酸,肢冷,舌淡,脈沉細等。右歸丸方尚有鹿角膠、菟絲子等。
7.歸脾湯:出《濟生方》:健脾養心,益氣補血;白朮10克,茯神10克,黃芪10克,龍眼肉10克,酸棗仁10克,人參10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生薑5片,棗1枚。
8.歸芍六君子湯:出《筆花醫鏡》,原方治脾虛便血。歸身6克,白芍6克,人參5克,白朮5克,茯苓5克,炙甘草2克,陳皮3克,半夏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