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在中國人心中有著獨特的地位,這是農曆每年最後一天,也是充滿溫情的一天,不管是風雪漫天,還是出行艱難,在這一天都是要回家的,雖然今年情況特殊,有人選擇就地過年,但是小佛相信,依舊有很多人奔走在回鄉之路上。
我們可以一年四季,天天為了生活奔走,為了家庭四處漂泊,但是,只有在除夕這一天回到家裡,回到父母身邊,似乎身心才會得到安頓,甚至不少年輕夫妻常常為了去誰家過年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出現離婚的情況。小佛覺得吧,可以婚前約定好,要麼各回各家各找各媽,要麼單數年在自己家,雙數年在另一半家中。
小佛和青海人就是約定一邊各一年,去年春節去青海,不過由於語言不同,小佛去青海過年真的是毫無參與感,百無聊賴,當看到他們聊得開開心心的時候,會想念在四川過年的時候,有種「一年將盡夜,萬裡未歸人」的感覺。或許今年選擇在工作地過年的人們,會深刻體會到這句詩的意境吧。
回家過年,必然少不了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年夜飯。有說法認為,漢武帝時將春節固定為正月初一,「年夜飯」習俗的正式形成也由此開始。當然,更多的人認為,自從有「年」,就有年夜飯,只是那時候的年夜飯不在除夕,而是在年終的祭祀——臘日祭和蜡祭。
臘日節進行祭祀主要是為了在年末的時候對祖先表示感謝,同時祈求來年的收成和 「息農 」。《月令 》中載「孟冬之月…… 是月也,大飲蒸。天子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 。」蜡祭則是年末對八位農神的祭祀,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禮崩樂壞,人們對於臘祭和蜡祭便不再區分,最後只在臘日進行祭祀。慢慢的,臘日不再祭祀,而是將年終祭祀與家族團圓飯融合在一起,變成了現在的年夜飯。
在農村,年夜飯的形式還大概保留了傳統習俗,至少小佛家還是這樣,年夜飯在傳統中國是人和神、祖先共進的晚餐。
小佛家年夜飯是在堂屋吃得,家中人不多,一張八仙桌肯定是坐不滿的,上首專門空起來,擺上乾淨的碗筷、酒杯中倒點酒,當我們開始吃飯的時候,父親就會對著上首說一聲:「爸、阿公(爺爺)、阿婆(奶奶),過年了,吃飯了!」當然被招呼的還有其他人,然後大家就一起吃飯,還會時不時給上首空著的碗裡夾點菜,父親喝完酒開始吃飯的時候,也會將上首酒杯中的酒在堂屋祖先牌位前的地上一灑,然後往他們的碗中加一點米飯。
當然,年夜飯在飯菜上也是很有講究的,以小佛家為例:桌上必須有魚,祈願家中年年有餘;必須有白菜和青菜,示意這一家人清清白白;一大鍋米飯,一頓肯定吃不完,第二年繼續吃;桌上必須還得擺上豬鼻子和豬尾巴,希望未來一年的日子「有頭有尾」,但是不能吃,過了大年十五才能吃……小佛家年夜飯只是四川普通漢族人家中的一例,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有著各自對不同吉祥的祈求。
蘇州人年夜飯少不了「安樂菜」,何為安樂菜?用風乾的茄子蒂拌其他瓜果蔬菜,年夜飯開始,第一筷子必須夾「安樂菜」,以求吉祥。
閩南人吃年夜飯的首菜必然是韭菜,一家人圍坐,長輩口中念「韭菜春,吃有剩(春)」,帶頭夾第一筷子,全家跟著動筷子吃韭菜。
北京人年夜飯中則會出現荸薺,諧音「必齊」,一家人都齊齊整整。
不知道您當地有什麼不一樣的年夜飯必備菜餚,不妨留言,大家開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