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在橫瀝,在東莞很多地方,人們都喜歡吃「糖不甩」。逢喜慶或重要節日,東莞人愛吃用糯米粉搓成的湯圓,分為甜丸與鹹丸兩種。說到甜丸,與普通的甜湯圓不同,是不裹餡兒也不帶湯的,澆上漿糊般的糖漿,再灑上芝麻、花生,這就是俗稱的「不甩」,東莞本地人也稱之為「麻餈」。
說起「糖不甩」(粵語裡也叫「糖畢粒」)的來歷,民間流傳的故事與版本很多。陳伯陶在《東莞縣誌》中記載:逢元宵或嫁娶之日,東莞人必用糯米、糖漿做成甜丸子,不用裹餡,製作簡單方便,而且能撐飽肚子,莞人愛做愛吃。由於糖漿很黏糊,沾在上面的花生、芝麻不會被甩掉,所以叫「糖不甩」。
流傳最廣的是糖不甩煞住鴉片流毒的傳說。清朝道光認真製作糖不甩十九年,東坑鎮一帶吸食鴉片之人甚多。初春二月二,由於流毒泛濫,民不聊生,趕往東坑過「賣身節」受財主僱傭的男丁精壯無幾,大都是面黃肌瘦,勞動能力退減。八仙之的呂洞賓聞說後連忙配製治癮靈丹,普度眾生。但良藥苦口,再者私自下凡,乃冒犯天條。於是呂仙人把仙丹藏於熟糯粉丸內,配以糖漿煮成甜滑、可口的「糖不甩」(取之「糖粉粘丹不分離」之意),搖身變成一個挑擔叫賣的老翁,從街頭到墟尾半賣半送。眾人吃後,果真煞住了鴉片流毒,體力、智力恢復,東坑不甩」因此名揚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