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封鎖期間,德國租金增幅有所放緩,但房價仍然「狂飆突進」。這對於許多宅家的、渴望更多的私人空間的德國人來說,只能「望房興嘆」。
房價持續上漲 德國人居住面積是多少?
綜合德國《法匯報》網站、德國每日新聞網報導,根據德國央行2月的月度報告,疫情並未阻止德國住房價格快速上漲的趨勢。央行專家表示,「城市住房價格繼續上漲,仍遠高於長期經濟和人口因素所認為的合理水平。」
▲圖源:dpa
另據德國經濟研究所(IW)22日發布的一份報告,德國人的人均居住面積是41平方米。擁有住房最多的「最上層10%的人」,人均居住面積超過83平方米;「最下層10%的人」,則人均最多擁有22平方米居住面積。
此外,業主和租戶之間也存在巨大差異。業主自有住宅的平均面積為125平方米,而出租房的平均面積只有75平方米。一個業主人均擁有48平方米的居住面積,而租戶人均只有35平方米。之所以存在如此巨大的差異,不僅是因為業主平均比租戶擁有更多的財富,也因為租戶主要居住在城市。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的數據,在農村,房價相對便宜,建造面積也更大,自有住宅率約為75%,只有四分之一的人靠租房為生。而在大城市,這個比例是顛倒過來的,四分之三的人要支付房租。
▲圖源:Getty Images
租金漲幅放緩 自有住房比例降低
綜合德國《時代周報》網站、德國《法匯報》網站報導,2020年疫情期間,德國房屋租賃市場有所放鬆,儘管租金繼續上漲,但漲幅放緩。放緩的原因首先是由於德國移民人數的持續下降,導致租房的需求也在相應下降。此外,租房市場也受收入影響。去年德國人實際收入平均下降了百分之一,因此,業主不能再輕易推動租金極端上漲。再者,經過批准的住房數量進一步增加,為供應端進行了「鬆綁」。
租金的持續上漲也將是周二聯邦政府住房峰會的一個重要議題。在峰會召開之前,德國司法部長蘭布雷希特(Christine Lambrecht)就表示將限制把出租公寓改為自有公寓,以遏制房租上漲。
▲圖源:B. Krause
此外,想要實現提高自有住房比例的目標,聯邦政府仍任重道遠。據分析,擁有私人住宅的家庭比例自1993年以來首次下降。2018年的自有住房率僅為42%,比五年前低了一個百分點。經濟學家薩格納表示,這種發展趨勢在年輕人中表現最為明顯。自2000年以來,45歲以下的業主比例減少了一半,2018年僅為15%。導致這種出現情況的原因很多。首先,城市的房價增長過快,年輕人沒有足夠的財力,也無法申請到銀行貸款。其次,單身人口數量正在增加,而單身人士購買房產的可能性往往較小。另外,農村人口外流、大量貧困難民的湧入、學院化導致的就業推遲以及勞動力市場流動性的增加也是導致自有住房比例降低的重要原因。
(歐洲時報文耕編譯報導,轉載請註明公眾號GermanReport)
……………………………………………
【道德經(GermanReport)】秉持「以報導德國經典,成報導德國經典」這一宗旨,立足德國,輻射全歐,服務華人,是德國有關新聞資訊的主要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