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遠見:對松鴉的實驗研究

2021-02-15 自變量心理工作室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遠見是人類獨有的能力。動物行為學家認為,要想確認動物是否有遠見必須有兩個條件,首先該行為必須具有計劃性,以使它不是某些本能行為的體現,比如鳥類的遷飛,這裡有很多本能性,不具有計劃性;其次,遠見行為不一定與動物當前的動機相關,而必定會涉及未來某一時刻的動機。松鴉具有貯藏食物的習慣,每個個體每年大約要貯藏3萬粒種子,然後冬天一一找出,作為食物,所以松鴉須有驚人的記憶力,是研究動物遠見的良好的物種。(配圖與主題有關,就是松鴉)

Raby等人(2007)討論了松鴉的遠見行為,研究人員為8隻松鴉提供了兩個隔室A和C,訓練期間,其中一個隔室有食物,另一個隔食沒有食物,兩個隔室交替出現,6天的訓練實驗時間裡面,不為松鴉提供額外的食物,也沒有食杯,使松鴉在見到隔室以前始終處於飢餓狀態,松鴉在A室中可以自由取食,C室中只能挨餓一天。6天試驗結束以後,每天天黑前兩個小時,為松鴉提供一個備大量松子的食杯,並同時提供兩個以前曾多次拜訪的隔室(如圖1,如果看不懂,可以不用看),並安裝「貯食杯」,結果發現,當第二天會出現沒有食物的隔室時,鳥類會在天黑以前,在「貯食杯」內貯藏更多的松子,這說明松鴉具有遠見。

   

    然後,Raby等人又訓練另外9隻松鴉,使其知道,在一個隔室中可以吃到花生,一個隔室中可以吃到穀粒,這是松鴉很愛吃的食物。當按照上述方法進行實驗時,發現,松鴉會在含有花生的貯食杯中貯藏穀粒,在含有穀粒的貯食杯中貯藏花生。當松鴉發現自己食杯的食物與隔室的食物不同時,會更多的貯藏食物(如圖2,如果看不懂,可以不用看)。

 

    這種為未來準備食物的行為,說明松鴉有遠見,而且可以計劃數天的行為。除了鴉科鳥類外,其它動物是否也有「遠見」,目前還研究很少,值得進一步擴展。

參考文獻

Raby, C. R., Alexis, D. M., Dickinson, A., & Clayton, N. S. (2007).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by western scrub-jays. Nature, 445(7130), 919.

     

     小編說:動物好像也有遠見,感覺所有的人類心理和行為在動物身上都有萌芽,任何行為出現都有原因。比如對球虻的求偶時送「彩禮」行為的研究。動物行為學家發現,最原始的虻類,雄虻在求偶成功後常常被雌虻吃掉,次原始的虻類,雄虻在求偶時便送雌虻一點食物,這樣大大減少自己被吃的可能,再往後一些更高等的虻類,雄虻在求偶前捕捉一小點食物,用絲包著,送給雌虻,也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最後,球虻在求偶時不捕捉食物,只送一個空心的絲球,趁雌虻在探查這個絲球時雄虻完成交配。

END

關注我們,這裡有有趣的實驗心理學知識

相關焦點

  • 武大為實驗動物豎碑 醫護人員「慰靈碑」前排隊獻花
    王志強是武大醫學院婦科腫瘤專業研究生,去年他曾經和同學一起,在實驗中心用小白鼠進行手術實驗,昨天他也和幾名同學相約,第一次來到石碑前緬懷實驗動物。「我們應該對這些動物抱有感恩之情,沒有對這些動物進行的各種實驗和觀察,我們就無法學習課程,掌握醫學規律。」動物實驗中心的科研人員告訴記者,這些動物是協助人類抗擊疾病的功臣,它們魂歸天堂功留人間。
  • 科普:實驗動物的品系——豚鼠、地鼠
    豚鼠(Cavia porcellus)又名天竺鼠、荷蘭豬、海豬,無尾齧齒動物,原產南美洲西北部,16世紀傳入歐洲,實驗豚鼠由野生豚鼠馴化而育成,1780年,Laviser首先應用豚鼠做熱原試驗,此後開始實驗動物化,並傳遍各國。
  • 關注動物行為,踐行動物保護 ——記北醫附中《動物福利與動物行為》選修課程
    第一次見面,主講辛偉華老師就用一種特別的「招牌動作」向大家做了自我介紹,課堂氛圍頓時就被調動起來了,貓鼬、猴子、鴿子……一個個跟動物有關的自然名脫口而出。雖說第一次課是介紹動物行為學的研究方法、意義,以及什麼是動物福利,但我們的課堂一點也不枯燥乏味。辛老師平實的語言,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
  • 盤點 罕見絕美的藍色動物
    植物有花青素,所以能夠產生藍色素,但是,動物王國中的大部分物種並不能製造藍色素。你所看到的藍色動物,都是源於它們特殊的身體結構,與彩虹、選擇反射的原理相同。冠藍鴉因為罕見毛色聞名於世,實屬動物界的鳳毛麟角。這種小鳥體內會製造黑色素,嚴格意義上講,它的羽毛應該是全黑的,但陽光在經由冠藍鴉羽毛中的氣穴而產生散射,最終在人眼中呈現出藍色。
  • 比利時一大學被曝殘酷折磨猴子做實驗:頭骨被鑽孔,腦內植入電極
    日報導,近日,動物保護組織的活動人士要求比利時的一所大學終止對猴子實施殘忍的大腦實驗。據悉,這些實驗猴的頭骨上被研究人員殘忍地鑽孔,大腦還被植入電極。荷蘭「動物權利組織」(Animal Rights)稱,魯汶大學(Ku Leuven)的研究人員向猴子的大腦中植入電極,還將棒狀物體用接合劑固定在猴子的頭上。
  • 瑞士製藥公司殘忍殺害實驗小狗
    (來自瑞士德語廣播電視臺SRF的視頻截圖)瑞士德語廣播電視臺報導,在經過瑞士生物製藥公司Inthera Bioscience的動物實驗後,狗被關在位於德國的實驗室中,痛苦地死去。報導稱,這些狗是年幼的小獵犬,在瑞士生物技術公司實驗過程中,它們接受了大劑量的實驗藥物,然後孤苦伶仃地死於痛苦中。
  • 實驗小站:動物實驗系列(十二) 動脈粥樣硬化模型
    1、飼餵法:AS研究中最常用的造模方法之一。鑑於脂質代謝的差異,所用飼料是在基礎飼料、膽固醇、蛋黃、豬油的基礎上,根據實驗目的,採用不同配方組成。基於此種思路,實驗對象在高脂飼料餵養的基礎上,給予維生素D3的不同劑量,不同時間腹腔注射,建立動脈粥樣硬化模型。4、機械損傷法:包括球囊損傷法、輻射損傷法、空氣乾燥法、下丘腦弓狀核損傷法、頸動脈內膜切除法等。其中球囊損傷法具有可靠性強,可重複性高,更符合臨床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等優點。
  • 動物實驗室建設:規模及潔淨級別的確定
    ,所要求的試驗和飼養環境也不同,需要的動物數量又是根據試驗的內容所定,因此各企業的動物實驗室規模應根據產品、生產量明確提出實驗需要的品種、數量及動物實驗的內容而定。這兩種動物中,使用過的兔子經觀察2日能符合相關要求的可復用,但是重複使用不得超過10次,而小鼠則不可復用。若確定動物實驗室的規模以一個月實驗動物的周轉量計,那麼兔子的常用量按3d計算即可,小鼠則按批次計算,另外增加5%—10%的複試使用量。本動物實驗室的規模可定為月提供實驗兔子60—65隻、實驗小鼠700—730隻。
  • 實驗證實:缺鋅與自閉症有關
    請點擊標題下的 解碼醫學,關注我們吧。 臺灣中央研究院透過動物實驗證實,鋅離子與2種蛋白的交互作用,對自閉症的治療有影響。 中研院分子生物所研究員薛一蘋和韓國科技大學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日前將最新研發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上,獲得學界重視。
  • 超級黑實驗:老鼠的烏託邦
    1968年,美國生態學、動物行為學家約翰·卡爾宏(John B.
  • 罕見的黑色動物:8種非常稀有,且外表黑化的動物
    正如我們在昨日關於白化動物的文章裡介紹的那樣,動物們擁有它們獨特的顏色。通常,這些顏色可以方便它們生存,同樣也方便了人類的辨別。
  • 科技|韓研究:鐵釘菜提取物有預防老年痴呆的效果
    來源:食品夥伴網(2016.01.15)1月13日,韓國食品研究院發表消息稱,通過細胞及動物實驗發現
  • 全國野生動物救護技術研究與經驗交流培訓班在海口市成功舉辦
    、國家業和草原局人才開發交流中心承辦的「全國野生動物救護技術研究與經驗交流」在海口市成功舉辦。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王曉婷副秘書長、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人才培訓中心吳友苗副主任、海南省林業局周亞東總工程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李林海處長出席了開班式,來自全國18個省區市的野生動物救護研究機構及野生動物保護管理部門共計60多人參加此次培訓。
  • 「人獸雜交」模擬實驗成功!主導者全是中國人
    第二條路:把動物器官放人身上,這個領域叫CRISPR基因編輯,但現在沒啥成果,排異反應解決不了。最後一條路,也是目前走的最遠的叫人獸嵌合體,就是在動物身上培育人的器官,然後再移植給人。如果變異了,那這個實驗無異於造了一個半獸人。解決方式是嵌合體被殺死,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明確表明不支持此類實驗,不會再提供資金支持。
  • 中國豁免動物測試取得重大進展!Cruelty Free與中國政府達成合作,部分進口美妝品牌進入中國將無須動物測試
    (特殊用途化妝品分類包括:育發、染髮、燙髮、脫毛、美乳、健美、除臭、祛斑、防曬的化妝品)不過,CFDA 依舊其它化妝品,以及所有進口產品進行動物實驗,以確保產品的安全性(詳見《華麗志》此前報導:中國向放棄化妝品動物測試邁出第一步)。
  • 演員實驗教室
    15位演員,每人一個故事,著名戲劇人金士傑執導的《演員實驗教室》於9.29在四川大劇院上演。《演員實驗教室》首演於1983年,這是一出關於「時間」的戲,沒有微言大義,沒有人生哲理,只有「一群人在一段時間裡的切片」——童年糗事、青春迷惘、婚姻艱難、死亡恐懼……這些故事既不聳動,也不標新立異,卻是每位演員在舞臺上剖析自己的產物。
  • 研究說:食量越大,壽命越短
    這起源於科學家做的一種動物實驗的結論,加利福尼亞大學做了實驗,讓實驗鼠只吃半飽,它們的壽命就比吃得多的同類長1倍,表明吃得多可能會使人的壽命更短。正在進行的實驗顯示,嚴格的低熱量飲食也有助於增加靈長類動物的壽命。有研究發現,一些乞丐的健康狀況比富人好。原因是他們從來不吃得過飽。
  • 科普 最新研究:巴金森氏症的真正元兇不在腦部,而在你的腸胃
    (Caltech)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大腦疾病,但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細胞》(Cell)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煺化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這一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巴金森氏症治療策略。
  • 動物測試揭秘:美麗產業的殘酷真相
    據國際人道協會估計,每年有超過1億隻小動物成為科學實驗的犧牲品。    這是一個隱藏在健康產業裡的醜陋秘密!遍及全球的兔子、豚鼠、倉鼠、小鼠和大鼠都被弄瞎、被下毒、被殺害!這一切都是為了來測試新的產品和其成分。     其實每次要測試一種化妝品,便需要犧牲上百隻動物來進行測試。當中最為人熟悉的「德萊茲測試」,多數會使用白兔作測試,因為白兔的眼睛不能分泌淚水,故測試物質不會被淚水衝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