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遠見是人類獨有的能力。動物行為學家認為,要想確認動物是否有遠見必須有兩個條件,首先該行為必須具有計劃性,以使它不是某些本能行為的體現,比如鳥類的遷飛,這裡有很多本能性,不具有計劃性;其次,遠見行為不一定與動物當前的動機相關,而必定會涉及未來某一時刻的動機。松鴉具有貯藏食物的習慣,每個個體每年大約要貯藏3萬粒種子,然後冬天一一找出,作為食物,所以松鴉須有驚人的記憶力,是研究動物遠見的良好的物種。(配圖與主題有關,就是松鴉)
Raby等人(2007)討論了松鴉的遠見行為,研究人員為8隻松鴉提供了兩個隔室A和C,訓練期間,其中一個隔室有食物,另一個隔食沒有食物,兩個隔室交替出現,6天的訓練實驗時間裡面,不為松鴉提供額外的食物,也沒有食杯,使松鴉在見到隔室以前始終處於飢餓狀態,松鴉在A室中可以自由取食,C室中只能挨餓一天。6天試驗結束以後,每天天黑前兩個小時,為松鴉提供一個備大量松子的食杯,並同時提供兩個以前曾多次拜訪的隔室(如圖1,如果看不懂,可以不用看),並安裝「貯食杯」,結果發現,當第二天會出現沒有食物的隔室時,鳥類會在天黑以前,在「貯食杯」內貯藏更多的松子,這說明松鴉具有遠見。
然後,Raby等人又訓練另外9隻松鴉,使其知道,在一個隔室中可以吃到花生,一個隔室中可以吃到穀粒,這是松鴉很愛吃的食物。當按照上述方法進行實驗時,發現,松鴉會在含有花生的貯食杯中貯藏穀粒,在含有穀粒的貯食杯中貯藏花生。當松鴉發現自己食杯的食物與隔室的食物不同時,會更多的貯藏食物(如圖2,如果看不懂,可以不用看)。
這種為未來準備食物的行為,說明松鴉有遠見,而且可以計劃數天的行為。除了鴉科鳥類外,其它動物是否也有「遠見」,目前還研究很少,值得進一步擴展。
參考文獻
Raby, C. R., Alexis, D. M., Dickinson, A., & Clayton, N. S. (2007).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by western scrub-jays. Nature, 445(7130), 919.
小編說:動物好像也有遠見,感覺所有的人類心理和行為在動物身上都有萌芽,任何行為出現都有原因。比如對球虻的求偶時送「彩禮」行為的研究。動物行為學家發現,最原始的虻類,雄虻在求偶成功後常常被雌虻吃掉,次原始的虻類,雄虻在求偶時便送雌虻一點食物,這樣大大減少自己被吃的可能,再往後一些更高等的虻類,雄虻在求偶前捕捉一小點食物,用絲包著,送給雌虻,也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最後,球虻在求偶時不捕捉食物,只送一個空心的絲球,趁雌虻在探查這個絲球時雄虻完成交配。
END
關注我們,這裡有有趣的實驗心理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