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是中醫的代名詞。一般認為中醫與杏的淵源來自《神仙傳》。
《神仙傳》記載三國時代醫家董奉隱居廬山,為百姓看病,不收錢,凡來乞醫而治癒者,重症令植杏五株,輕症令植杏一株,數年計十萬餘株,鬱然成林。這是傳說。
我國是杏的祖產地,全國各地約有1500多個品種,如濟南的金杏,青島的海中紅,河北遵化的香白杏,陝西三原的曹杏,甘肅東鄉的大桃杏,新疆庫車的巴旦杏等。
品種不同,杏仁的性味功效就可能不同。
長期來,人們只知道杏仁味苦有毒,是降氣平喘止咳聖藥,不論寒熱虛實證皆可應用。此外,杏仁還是重要的美容之品。被忽略的是甜杏仁,甜杏仁無毒,藥食兩用,具有良好的補益之功。甜杏仁與苦杏仁決不能混為一談。
新疆南部喀什、和田、阿克蘇、庫車等地的維吾爾族居民,生活貧困,但長壽老人特別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愛吃甜杏仁。
我國古代很多道士推崇甜杏仁,稱甜杏仁為「杏金丹」或「草金丹」,所謂「金丹」,即長生不老藥。
《左慈秘訣》:「杏金丹亦名草金丹,皇子服之長年不死,夏姬食之壽年七百仙去。」《野人閒話》:「翰林學士辛士遜,在青城山道院中,夢皇姑謂曰,可服杏仁,令汝聰明,老而健壯,心力不倦。求其方則用杏仁一味,每盥漱畢,以七枚納口中,良久脫去皮,細嚼和津液頓咽,日日食之,一年必換血,令人輕健。」
享年101歲的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介紹養生保健食療方首推茯苓酥,其次連續四方均以杏仁為主要內容。例如「杏仁酥」「主萬病」,即認為杏仁食療保健作用非常廣泛,同時指出勿與苦杏仁混淆:「取家杏仁,其味甜香。特忌用山杏仁。山杏仁慎勿用,大毒害人也。」「杏子丹」則作為道士延年益壽的日常主食,其實際內容為甜杏仁粳米粥。
宋代嚴用和《濟生方》載杏仁煎,「治久患肺喘,咳嗽不已」,方由杏仁與胡桃仁組成,杏仁應為甜杏仁。
元代沙圖穆蘇編輯的《瑞竹堂經驗方》載補精膏,「補益精氣」,方由杏仁與胡桃、山藥、牛脊髓等組成,杏仁應為甜杏仁。
明代太醫院董宿輯錄的《太醫院經驗奇效良方》載枸杞煎,能「去萬病」,「安五臟」,方由杏仁與人參、茯苓、生熟地、枸杞子、麥門冬等組成,杏仁也應為甜杏仁。
如果以上所作的民間調查與文獻考證無誤,中藥在補腎藥中理當補充甜杏仁,其功效大約與枸杞子相當。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松傑醫論醫話》,馮松傑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6。由明醫公開課整理發表。轉載請註明出處。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於傳播和學習交流之目的,並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 投稿請添加明醫小文微信:mingyixiaowen
有其他感興趣的、想了解的、想學習的內容
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