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妹的網上書店需要硬紙板,所以每次我有快遞箱,就會留著,等到一定數量,叫她過來取。這不,我剛給她打電話,問她啥時過來把家裡那些礙手礙腳的紙箱給拿走。她立馬批評我,說你又網購了?都要吃土了,還亂花錢。我大笑,說不想吃土,倒是想吃黃蜆湯。
別笑我這思維跳躍的跨度。話說我有個多年女友,這兩天老是在微信裡誘惑我。誘惑啥?就是她燒的一碗黃蜆湯。說實話,確實很多年沒吃那東西了,留在記憶裡的,還是以前在農村的時候,餐桌上若有一碗黃蜆湯,對我們家來說,也算是開葷了。
小時候,很羨慕我家鄰居,有兩個男孩,兄弟倆不是上樹掏鳥蛋,就是下河摸河蚌、螺絲還有黃蜆。或者去釣魚,捉泥鰍、黃蟮,還有青蛙等等。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這些可是飽口福的好東西。而我們家全是女孩子,這活幹不了,想吃,只有掏錢去買。可又沒錢,只好眼巴巴看人家吃香的喝辣的,咽咽口水。
當然,有時候母親也會去集市買點螺絲或黃蜆之類的河鮮來給我們解解饞。黃蜆湯做法很簡單,放點油,炒下,加幾片生薑,加水,等燒開了,灑點鹽就可以了。那湯,很是鮮美。
現在黃蜆似乎很少見了,我在猜這可能跟水質的變化有關。過去,每個村莊的河流都是活的。我們在河邊洗衣服、淘米洗菜、遊泳。隔一段距離,還有人刷馬桶的,好像誰也沒有覺得這水是髒的。河鮮也多,一個猛子紮下去,不會空手上來,像個「聚菜盆」。
後來,有了自來水。再後來,留在村莊的人越來越少,那河流也慢慢萎縮了,有的甚至變成了死水一潭。再後來,五水共治。那自然是好事,可惜很多河道被搞得沒有了彎度,砌上了冰冷的水泥石塊,看起來是清爽了,只是這樣一來,寸草不生,那些原本依附於河道縫隙的小生命也沒了棲息之地。河道被水泥堵住了,不會呼吸,等於死蟹一隻。
女友住在東錢湖,她說這黃蜆是從菜場買來的。東錢湖是個風水寶地,水質乾淨,東錢三寶中,其中螺絲就是一道很有名的菜。這黃蜆雖非主角,但喜歡它的人肯定也不在少數。只恐怕量不大,所以沒法讓更多的人品嘗到吧!看著女友發我的照片,我在想,是不是該去一趟她家,嘗嘗這久別的黃蜆湯?
文字有價 情義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