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有很多事,在起初伊始的彼時,人們可能還一時難以接受,甚至不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再回過頭來看時,原來才發現它的好、它的美。
5年前,莆田的路口加塞壓線比比皆是,不知有多少車主在抱怨被人加塞的同時也在加塞別人,那是的路口因變道加塞時常發生刮擦追尾事故,造成路口大堵車。
2015年下半年,交警在市區主幹道路口安裝高清視頻,重拳出擊嚴懲路口加塞壓線。短短幾個月時間,扣分58萬分,是前一年同期的67倍。相信很多人對罰款150元、扣3分還歷歷在目,驚呼駕駛證的12分不夠扣。自然,抱怨聲、指責聲在一開始也是此起彼伏。但是,漸漸地,路口的變道加塞現象少了,人們發現路口變有序了、通暢了,「老司機」不用再「明爭暗鬥」了,「女司機」不會再「如履薄冰」了。伴隨著這種亂象的趨於消失,社會上、網絡上的指責批評也平靜了,而這僅僅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至今,莆田各路口先來先行,後來排隊,誰也不會爭先恐後。看到此景此情,誰還會罵當初的扣分罰款呢?誰還會對這種良好的秩序有怨言呢?
時間又過去了幾年,這幾年莆田的交通體量又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汽車保有量逼近40萬,光城區就有20萬輛左右。相比於中心城區佔全市遠不及1/10的版圖,這樣的汽車保有密度更是讓城市承受著巨大的停車壓力。而城區的新建道路通車裡程和停車位的增速更是遠遠趕不上城區汽車保有量每年3萬左右的爆炸式增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原來主幹道路邊、背街小巷兩側的免費停車位就被附近居住、經商的車主近水樓臺搶佔,久而久之儼然就成為部分人的私人停車位。原本就稀缺緊張的停車資源因為這種現象讓大多數市民愈發感受到「停車難」,在南門等一些居民、商鋪眾多而道路並不寬敞的地區,過去有太多的道路沒有停車位也佔道亂停,造成道路擁堵甚至無法正常通行。
盤活現有的停車位、提高路邊停車位的周轉利用率,逐步讓城區所有的路邊停車位都能讓所有的車主享有平等使用的權利,眼下也只有採用經濟槓桿的手段是最行之有效的。讓路邊公共停車位更多地滿足即停即走、臨時停車的需求,而不是部分人長期「殭屍」停車的後花園,才能減少那些有臨時停車需求的人因沒地方停車而違停亂停的現象,停車秩序、通行秩序自然就會好起來。
南門片區率先試行公共停車位雲視頻智能收費管理近2個月以來,作為全市停車難、亂停車極為嚴重的老城區、商業區,停車秩序已大有改觀,很多市民特別是去南門、嘉新建材市場採購的人都反映現在終於有車位可臨時停車了,不用擔心過去看個建材、買個家居就要吃罰單。
現在市民反映最多可能還是停車收費標準問題。交警支隊一直在關注市民網友的呼聲,並協調國投等相關部門要順應市民合理建議,適當調整降低標準。目前,相關部門已擬定新的停車收費方案,根據市區道路等級、商業繁華、人車流量、停車供需等情況,分300元至500元不等三類等次,大部分次幹道、背街小巷的月收費封頂是300元,價格調低的覆蓋面還是比較大。近期正在小魚網上徵集對新收費方案的意見建議,端午節前後也將邀請數十名到支隊聽證論證,歡迎大家踴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