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奔月。嫦娥身邊有隻可愛的玉兔,據說嫦娥身體開始變輕升空時,惶恐中想抓住個重物壓住身子,便抱起一直餵養的白兔,白兔當然無法留住嫦娥,便隨她一起飛上月宮。玉兔在月宮有一隻搗藥杵,《西遊記》中還有這隻任性的玉兔溜下凡間揮舞搗藥杵與孫悟空對戰的情節。月圓之夜抬起頭來,也可以從月亮上看到這只可愛的兔子在用搗藥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晉代傅玄《擬天問》就有「月中何有,白兔搗藥」的詩句,故舊時每逢八月中秋,街上即有「兔兒爺」、「玉兔搗藥」等節令玩具上市,直到現在「用時搗碎」中藥仍然有臨床意義。
「用時搗碎」的中藥是指某些植物、動物、礦物類藥物,因為質地特殊或形體較小等不宜切制的藥材,在調劑或製劑前,要求「用時搗碎」(打碎、研碎、粉碎、砸碎、剪碎)的中藥。中藥飲片用時搗碎便於準確調劑和服用,可使中藥的表面積增大,促進藥物的溶解,加速藥材中有效成分的溢出和溶出,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特別是對難溶出的藥物,用時搗碎,使其藥粒變小,表面增大,提高其溶出度,增強了臨床療效,保證了用藥安全。
然而,中藥飲片以植物藥居多,完整的藥材,由於外表的保護組織層與日光、溫度、空氣、水分、黴菌的接觸面小,受其影響也小,有利於藥性的保存。反之,破碎的藥材和加工後的飲片,由於失去了外層的保護,與日光、溫度、空氣、水分、黴菌等接觸面顯著增大,藥性損失機率也相應增加。如富含蛋白質、胺基酸的海龍、海馬、龜甲、桑螵蛸等藥材打碎後貯藏則更易吸水而黴變;若將肉桂粉碎,則植物組織破碎,所含桂皮醛易被氧化成桂皮酸使肉桂變性;若將苦杏仁、桃仁、鬱李仁打碎,在酶的作用下,苦杏仁苷易被分解產生氫氰酸而失去止咳祛痰作用。
隨著社會上中醫中藥熱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日常生活中會自製中藥製劑。比如酸棗仁具有養肝、寧心,安神、止汗的功效,可治老年性失眠、心悸怔忡,自汗盜汗等症。酸棗仁50克,搗碎,濃煎取汁。以粳米100克煮粥,待米半熟時,加入棗仁湯,同煮為粥;杏仁能促進皮膚微循環,所含的脂肪油可使皮膚角質層軟化,使皮膚紅潤光澤,具有美容的功效從而達到美容的效果。很多人會用清代太醫院處方將杏仁30g,茯苓10g,蓮子10g分別研細末,與適量麵粉混合加溫水調勻塗於面部。
總之,搗藥在中藥的藥性保存、倉儲保管、療效發揮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它是一種傳統的中藥處理技術,更是提高中藥質量和臨床治療效果的關鍵。提示大家在臨方炮製中藥過程中要嚴格按照調劑規範執行,使藥物能夠發揮最大的藥效。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 高燕菁 做客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