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藥 | 藜:清熱、利溼、殺蟲.

2021-02-22 小島單方

 點擊上方"小島單方"關注健康養生!

中藥名】藜 li

別名】灰莧菜、灰藜、紅落藜。

英文名】無。

來源】藜科植物藜Chenopodium album L.的全草。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歸經暫無。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溼、殺蟲。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燥溼藥。

植物形態】一年生草本,高0.4~2米。莖直立,具稜和綠色條紋。葉互生,下部葉片菱狀卵形或卵狀三角形,先端鈍,邊緣有牙齒或作不規則淺裂,基部楔形;上部葉片披針形;下面常被白粉。花小形,兩性,黃綠色,每8—15朵聚成一花簇,許多花簇集成人的圓錐花序;花被片5,卵形,背部中央有綠色隆脊;雄蕊5枚,伸出花被外;柱頭2,不露出花被外。胞果稍扁,近圓形,包於花被內。花期8~9月,果期9~ 10月、

產地分布】生於村邊、菜地及林緣草叢中。分布於我國大部分省區。

採收加工】夏季割取地上全草,切段,陰乾備用或鮮用。

藥材性狀】全草長30—200釐米,光滑無毛,常捲縮。莖粗壯,有明顯的5條稜,下部常有紫色條紋,全株黃綠色或灰綠色,葉互生,皺縮,展平後為卵形、菱狀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6~ 15釐米,寬5~12釐米,邊緣牙齒或作不規則淺裂,基部楔形。疏散的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氣微,味淡。以莖葉色綠者為佳。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歸經暫無。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溼、殺蟲。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燥溼藥。

臨床應用】治痢疾、腹瀉、溼瘡痒疹、毒蟲咬傷。內服,煎湯,用量5~15克,外用適量,煎水漱口或燻洗;或搗塗。

主要成分】全草含揮髮油。葉的脂質中68%是中性脂肪,內含棕櫚酸、廿四烷酸(carnaubie acid)、油酸、亞油酸及谷甾醇、廿九烷(nonaeosane)、油醇(oleyl alcohol)、蠟等。根含甜菜鹼(betaine)、胺基酸、醇、油脂等。種子含油5.54%~14.86%。藜的70%醇浸劑用於蛙、蟾蜍、鴿、小鼠、豚鼠、兔等,對呼吸先興奮後抑制,終因呼吸麻痺致死;也有降壓和抑制心臟的作用;能增加平滑肌器官的運動,對末梢血管主要是收縮,對骨骼肌和運動神經常麻痺作用,但連續用於兔和小鼠,可逐漸產生習慣性,使麻痺作用減弱,同時耳殼、四肢、尾根等處發生充血、浮腫、出血等症狀,且可因紫外線照射而增劇。

使用禁忌】有微毒。

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聲明:本文源於網絡,若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冬天清熱解毒的湯
    一起下瓦煲,加入清水1500毫升(約6碗水量),滾沸後改中火滾30分鐘,下蔥白,滾後齊藥包,下適量鹽便可。功效:散寒、清熱解毒、預防感冒、溫胃。2、苦地膽豬瘦肉湯原料:豬瘦肉,生薑,苦地膽。做法:苦地膽浸泡,洗淨;豬瘦肉洗淨,整塊不用刀切。
  • 【食品安全】盛夏清熱「三方飲」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幾味適合夏季清熱解毒的飲品,做法簡單,盛夏飲之清熱潤肺,味道清香宜人。       三鮮飲       取新鮮竹葉、荷葉、薄荷各30克,加水煎煮10分鐘後取汁,加入適量蜂蜜代茶飲即可。薄荷葉中含有薄荷油,用水衝泡後,是天然的降溫飲品,能夠提神醒腦、清心明目;新鮮竹葉是一味清熱的中藥,生津利尿;荷葉主治暑熱煩渴,二者都是解暑佳品。
  • 說藥 | 金絲草:清熱、解暑、利尿,屬利水消腫藥.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暑、利尿。屬利水滲溼藥下屬分類的利水消腫藥。【臨床應用】用量30~60克。用治感冒高熱、中暑、尿路感染、腎炎水腫、黃疸型肝炎、糖尿病、小兒久熱不退等。【藥理研究】1.揮髮油中所含黃樟醚對中樞有抑制作用,並可使動物的呼吸中樞麻痺。
  • 每日推薦:清熱解毒健脾利溼湯
    功效:消暑清熱,益氣滋補。荷葉清熱解毒,薏米祛溼。荷葉的功效與作用荷葉是一種能清熱、清陽、涼血、止血的中藥,也可以叫它蓮葉、幹荷葉、鮮荷葉、荷葉炭等
  • 馬桑根:祛風除溼、解毒散結、殺蟲.
    【植物形態】落葉灌木,高可達6米。【功效與作用】祛風除溼、解毒散結、殺蟲。屬祛風溼藥下屬分類的祛風溼強筋骨藥。【臨床應用】用量3~9克,煎服;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敷。用於治療風溼麻木、癰瘡腫毒、風火牙痛、痞塊、瘰癧、痔瘡、目赤腫痛、湯火燙傷、跌打損傷。
  • 固護脾胃 健脾利溼:「茯苓薏米淮山湯」
    材料:茯苓 30克 薏米 30克 白扁豆 20克 赤小豆 30克 無花果 20克 太子參 10克 淮山 30克 豬骨 400克 生薑 兩片 紅棗 兩個功效:湯中茯苓、薏米、扁豆健脾利溼,赤小豆利小便祛溼,無花果生津潤肺、健脾開胃,生薑溫中散寒,太子參、淮山、紅棗健脾補氣,豬骨補虛,故此湯健脾補氣、清熱利溼
  • 新品:紅藜糙米麩 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 鈣鐵鋅等
    產品介紹:紅藜糙米麩 紅藜富含蛋白質與膳食纖維,且含鈣特別豐富,鐵質與鋅的含量也很高。此外,紅藜也含有重要的硒與鍺元素,並具有多種高量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例如離胺酸 ( lysine )、纈胺酸和組胺酸等。糙米富含多種營養素及優質蛋白質,並含增加腸道蠕動的膳食纖維,可促進新陳代謝、調節生理機能。
  • 說藥|犀角:現代被禁的藥材
    該藥在古代曾經被作為解毒清熱、涼血止驚的王牌藥,多用治溫疫大熱、驚厥狂躁等病。犀角地黃湯,古代多用來清熱涼血。許多用於搶救的成藥(如至寶丹、蘇合香丸、紫雪、抱龍丸、烏犀丸等)都含有犀角。宋代是犀牛使用最多的朝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很多方劑用上了犀角。南宋溫疫流行時,皇帝為了顯示皇恩浩蕩,親自碎通天犀(一種名貴的犀角)給藥局配藥以救治疫病。
  • 防風通聖丸:適合春天常備的藥
    防風通聖丸處方來自金代劉完素的《宣明論方》,方由防風、川芎、當歸、白芍、大黃、麻黃、連翹、薄荷、芒硝、生石膏、黃芩、桔梗、白朮、芥穗、梔子、甘草等16味藥組成。 方中防風、芥穗、麻黃、薄荷散風解表,使風邪由表而解;大黃、芒硝下洩蘊熱由大便而出;配以梔子、滑石(為衣)瀉火利溼,使熱從小便排出;生石膏、黃芩、連翹、桔梗清解肺胃之熱;當歸、川芎、白芍和血祛風;白朮健脾燥溼;甘草和中緩急。 諸藥配伍,共奏解表通裡、清熱解毒之功,解表而不妨裡,通下而不礙表,從而達到表裡雙解的目的。
  • 大暑:早上一碗湯,晚上一粒藥,驅走體內寒氣
    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慾,不僅讓溼熱之邪對您敬而遠之,還可預防中暑,可謂一舉兩得。此外,苦味食物還可使人產生醒腦、輕鬆的感覺,有利於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減輕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
  • 外治頑癬、溼疹.相思藤清熱解毒,配涼茶
    種子:湧吐,殺蟲。外用治癬疥,癰瘡,溼疹。《中藥大辭典》"辛甘,有小毒。"治皮膚病疥瘡、頑癬等,為浸劑或糊劑。"《中華本草》辛苦;平;有毒歸心;肺經清熱解毒,怯痰,殺蟲。主痛瘡,腮腺炎,疥癬,風溼骨痛根、藤、葉:清熱解毒,利尿。根、藤:用於咽喉腫痛,肝炎;葉:用於支氣管炎,並作涼茶配料。《中藥大辭典》味甘,性涼,無毒。"生津,潤肺,清熱,利尿,治喉痛,肝炎,支氣管炎。
  • 乾燥冬季多喝清熱解毒湯
    小編推薦幾種清熱解毒的食療方,大家可以嘗試一下,效果不錯。綠豆海帶湯可清熱解毒用料: 魚腥草15克,綠豆30克,海帶20克,白糖適量。用法:將上述中的3味藥,加水煮湯,煮沸後,將魚腥草撈出,加白糖即成,每日1劑,連服7天為1療程。功能:清熱解毒,可用於治療溼疹等症。
  • 血虛風燥,皮膚瘙癢,中醫1個方子4味藥挺好
    以蟬蛻為主藥,《本草綱目》中對記載蟬蛻的功效為:「治頭風眩運,皮膚風熱,痘疹作癢,破傷風及療腫毒瘡」。具有宣散風熱,透疹止癢、祛風止痙等作用,對於皮膚瘙癢有很好的祛風止癢作用。徐長卿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利溼消腫的功效;生地黃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紅棗益氣養血,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紅棗有鎮靜、抗變態反應的作用。
  • 陳皮羅漢果茶:清熱潤肺
    • 功效: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益肝健脾、降血壓,防治呼吸道感染等。• 小提示:1、如果你不喜歡煮茶的方式,也可以把羅漢果放在杯子裡燜泡,不斷續水直到羅漢果淡而無味。如果選擇燜泡的方法,要根據杯子大小調整羅漢果、陳皮和開水的用量。2、成熟的羅漢果雖然含有豐富的糖分,但這種糖對糖尿病患者沒有任何不良影響,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放心地用羅漢果泡茶喝。
  • 紅天葵:清熱涼血、止咳化痰、散瘀消腫
    【植物形態】多年生小草本,高4~12釐米。【功效與作用】清熱涼血、止咳化痰、散瘀消腫。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涼血藥。【臨床應用】用量6~9克,煎服;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用治中暑發燒、肺熱咳嗽、咯血、淋巴結核、血瘀腹痛、扭挫傷、骨折、燒燙傷。
  • 高血壓驗方:清熱活血鉤藤飲
    鉤藤飲治療高血壓的良方效藥【藥物組成】鉤藤(後下)11克,天麻7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