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7時14分,迎「立冬」節氣。
此時節,水始冰,地漸凍,日照短,寒風勁。
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時序之入冬,一如人之將老,徐緩漸近,每日變化細微,殊難確察,日日累疊,終成嚴冬。因此,要具體地說出哪一天是冬天來臨之日,並非易事。」
英國身處溫帶海洋性氣候,入冬的進程是一種悄然潛行,是以陰雨漸多、氣溫微降的方式完成秋冬交替,所以人們幾乎難以察覺確切是哪一天入冬的。
而大陸性氣候的冬天,往往是轟然降臨的。我們的入冬方式通常是「以風鳴冬」,一輪凜冽的大風降溫,便強行地拉近了我們與西伯利亞的距離。「今宵寒較昨宵多」,怎麼會不知道哪一天入冬呢?!
全國平均而言,立冬,通常是一年中氣溫下降速度最快、最容易出現斷崖式暴跌的時段。當然,南方一些地區滯後,降溫最快的是小雪節氣。
立冬之後,便是北方初雪時節的降臨。但對南方而言,「(農曆)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小陽春」。暖氣團撤退之前,還可能會戀戀不捨地營造一番和暖的小陽春,一番感人的作別。這時的江南,「禾稼已登」,小陽春正好曬穀,讓人感覺這是秋天最美的時光。「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立冬之時,萬物終成,這是人們最有成就感的時候,也是人們終於可以清閒,終於可以犒賞自己的時候,所以人們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平常吃得清淡、簡單,到了立冬,人們往往買上什麼四物、八珍、十全之類的藥材燉雞、燉骨。很多地方立冬吃餃子,有的還特地吃倭瓜(南瓜)餡兒的餃子。夏日裡收穫的南瓜經過「糖化」之後,冬日的味道變得濃鬱而香甜。
冬季的表象是冷峻而寡淡,但本質卻是平和與安寧。它特別能夠檢驗人們身心寧靜的能力,或許也是造就思想和思想家的季節。「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苦寒的歲月,過冬似乎是一場修行。
我們常說良辰美景,而修行便是能把看似不是美景的日子,過成良辰。
冬天,大地卸去了盛裝,以素顏示人,讓人們體驗著繁華褪盡的安靜與簡約。與長冬無夏、長夏無冬或者四季如春的氣候相比,暑往寒來的全版本四季循環模式,使我們對於歲月滄桑有了更深刻的感觸。
《潛虛》:「日息於夜,月息於晦,鳥獸息於蟄,草木息於根。為此者,誰曰天地?天地猶有所息,而況於人乎?」
《皇極經世》:「冬至之後為呼,夏至之後為吸,此天地一歲之呼吸也。」
萬物的生長有播放鍵,有快進鍵,也需要有一個暫停鍵。冬天雖然寒冷,但讓萬物有一個蟄伏、止息的時間不好嗎?
人們也可以趁著這個時間從容地內斂、蓄勢、養生,讓機體和心神都順應著時令的節律。
感謝寒與暖收放自如的四季,感謝秋收之後上蒼給予我們一個「帶薪休假」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