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
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
立冬是24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
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
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
也就是說,冬季應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並且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
其中,羊肉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禦寒效果最好,為冬季的進補佳品。
今天,小師妹就給大家介紹2道由羊肉為主的藥膳,讓我們一起健康吃、吃得好!
出處:《金匱要略》
功效:溫中補虛,祛寒止痛。
主治: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產後腹中㽲痛,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組成:當歸三兩(9g)、生薑五兩(15g)、羊肉一斤(500g)。
用法: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化裁:
如見寒甚者,加重生薑劑量,或加肉桂,附子。
如痛而嘔者,加橘皮、白朮。
如見痛劇者,加烏藥、沉香、川楝子。
如見氣虛者,加黃芪、人參。
如瘀血內阻,加桃仁、紅花、丹參。
如肝腎不足,加枸杞子、當歸、首烏、菟絲子。
禁忌:
陰虛火旺,或肝經鬱火治病者不宜服用。
祛寒嬌耳湯:
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裡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麵皮煮熟。
麵皮包好後,樣子象耳朵,又因為功效是為了防止耳朵凍爛,所以張仲景給它取名叫「嬌耳」。
來源:
據說張仲景在長沙做官,在告老還鄉的時候,正趕上那年冬天,寒風刺骨,雪花紛飛。
在白河邊上,張仲景看到很多無家可歸的人,面黃肌瘦,衣不遮體。
因為寒冷,把耳朵都凍爛了,心裡很難受。
回到家後,由於張仲景的名聲早已經聞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門求醫。
張仲景有求必應,整天都很忙碌,可雖然上門求醫的人很多,可張仲景依然掛念那些凍爛耳朵的人。
經過研究,他研製了一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方子,叫「祛寒嬌耳湯」
他叫徒弟在南陽東關的一個空地搭了個棚子,支上大鍋,為窮人舍藥治病,舍的藥就是「祛寒嬌耳湯」。
張仲景讓徒弟給每個窮人一碗湯,2個「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湯,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再也沒人把耳朵凍傷了。
立冬之後天氣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終究都是天氣逐漸寒冷的徵象,所以,這裡也少不了小師妹的溫馨提示:天氣寒涼,少食生冷,多加衣被,勤泡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