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員工,你擔心年終獎發了之後跳槽,不夠厚道。
那麼,當你遇到企業在發年終獎之前把你給裁掉時,還不得崩潰了?
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勞動法規定,裁員,企業需要提前一個月通知員工;辭職同樣是一個月。
如果關係好,辭職也能一起涮羊肉啊。走後還給企業推薦其他朋友來。
正常的勞資關係,先講利益,再講感情。
如果你把這關係升級為親人關係,或者朋友關係,那是你自己戲精。
如果是企業,先講感情(動不動搞「We are伐木累,家人共進退」文化),職場人反而要提高警惕。
一旦先講了感情,之後利益就很難開口了,而感情本身也維繫不下去,本來就不是一家人。
對於宣揚家人文化的企業,我倒是饒有興趣的想知道這公司是不是永不裁員?畢竟你成績再差賺錢再少,爸媽總不會扔給你一紙協議,打兩個月飯錢,就和你斷絕親子關係吧。
不是說「伐木累」的企業文化不可行,但具體操作上仍應該先講利益,再講感情。
舉個例子,以下兩種說法,員工更容易接受哪種?
1、公司晚上加班搞團建,加班費批不下來,但爭取到明天上午放假調休。
2、我們公司都是一家人,一起晚(加)上(班)聚(團)餐(建)。
第一種雖說是冷了點,但利益先談到了,員工看這一波不太虧,那就去吧。
第二種雖然感情上升華得緊,但免不了有員工冷笑:忽悠誰呢?這不是變相加班嗎?
僱傭關係,就講僱傭關係。
企業和職場人都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舔著臉往「伐木累」上去蹭。
對職場人來說,企業本來就不是你家,你把企業當家,一旦企業講起勞資關係,你自個的價值觀就崩塌了。
於企業而言,老闆以為這樣境界提升了,團隊凝聚力也提升了。殊不知利益跟不上,會被員工視為大忽悠。表面上附和,實際上不恥。
看過《鹿鼎記》裡的神龍教嗎?
教眾嘴上忠心耿耿,但危機臨頭,各個反水造反給教主戴綠帽子。
反倒是韋小寶和師父陳近南,開篇先談利益:「滿洲韃子一直欺壓我們漢人,搶走我們的銀兩跟女人,所以我們要反清。」
最後兩人感情並不差哦,韋小寶倒是在師父死後,冒著危險拼死給師父報仇。